註:很慶幸看到三則相關報導中,其中兩則都提醒了教育工作者是「為人師表」,不是只有經教、言教,身教的影響更是深遠。


另外,這則報導也意外顯露了教改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除了不少家長觀念無法變革外,基層教師不願意改變心態應該也是主因,甚至父母、家長如果聯手(特別是透過家長會施壓學校、校長),那麼,這股阻力遠勝於致力於教改的專家、學者們的努力。


這則新聞應該只是冰山一角。這點,積極從事教改、重視教改的家長、專家學者們、教 育相關單位都應該要重視,否則小孩是最大的輸家;積極、有心、認真從事教改的教育工作者,之前也就被罵得冤枉(儘管他們也有需要再改進之處,但真正第一線 教育工作者,不願意改變態度,面對教改,只是虛以委蛇,做做表面工夫,也就難怪教改效果不彰)。


此外,這則新聞也應該曝露了我們的短視近利。怎麼說,考得上高中,或許為學校換來了名聲----明星國中,但是,考上公立高中的小孩,日後的成就是否就如這些老師設想的,一路飛黃騰達?沒有考上公立高中的小孩就一定沒有成就嗎?學校應該針對所有畢業校友做調查;這些調查結果,有可能會令這些老師咋舌,也可能讓許多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將眼光放遠,而不至於在小、國中階段就放棄了孩子。


為了真正解決教改問題,教育研究者更應該透過長期研究(調查小孩20-30年後的發展;除了世俗認知的五子登科標準外,更應該將回饋鄉里/社會、將所學所知貢獻國家、社會的標準[至少這是孔子傳下來的教育理想]列入整體評估),甚至將研究的母體樣本放大(某地區所有國中),以便深入了解升學導向與愛的教育導向,就長程來看,是否真如這些老師或家長所認為的衝突調整國人的視野,或者決定教改是否必要、要做到什麼程度、要走向什麼目標。


最後,值得深思的一點是:許多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拼命栽培小孩為了日後打算將小孩送到國外   的父母們,非常自我矛盾。在台灣, 拼命嫌棄台灣環境有多不好、也灌輸小孩台灣環境有多差, 卻拿著在台灣訓練的成果(例如自然科學),到國外去展現自己有多強,這不是自打嘴巴嗎?而要小孩拿高分的父母,為什麼接受國外的教育、評分模式,卻經常看 壞台灣的教育、教改,甚至自己成為阻力?雖然並非所有的父母都這樣,不過,這樣的父母還真是不少!從身教的角度來看,不知道這些父母們是否知道自己樹立了 什麼樣的榜樣?


透過這則新聞報導,不只是教育工作者、學校需反思,家長們、社會、政府更是需要想想:我們到底讓小孩學了什麼。


-------------

不滿常態分班? 師掛布條諷「賀校長退休」

......

如果真的是自家人掛布條反諷評論,即使升學率可能影響學校招生,或許也和老師們的生計有關,但身為師長做出這樣的行為,恐怕也是不良示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