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這是幾天前的新聞,看到這位小朋友從自身的生活環境問題出發,設計出這樣的房子,真的是令人感動。小小年紀,做的卻是一個大人在思考、在處理的問題,不禁令人欣慰,同時也覺得看到希望,因為我們的下一代不是只是訴諸理念,而是很務實地在解決問題。


這種從生活經驗與記憶出發,進而生起環境保護意識與行動,是環境資訊中心常見的文 章類型。透過作者提供的圖像與文字,我們隨著他們的陳述,進入了他記憶中的某地,喚起了我們自己記憶中類似的場景,這些場景可能也在我們自己的家鄉或是我 們生活的環境,所有相關的感受、人、事、物也受到招喚而進入我們的意識,浮現在我們的腦海,我們因而有了共鳴,興起了捍衛環境的決心。


人對於生活環境的體驗、感受、記憶,對於環境守 護是重要的一環。除了環境危機的知識層次宣導外,若有底層的情感記憶作為支柱,這樣的環境保護會是一輩子,因為人體會過人與自然的互動、共生,瞭解到是這 個環境孕育了人,自然環境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部份(儘管只是以記憶的方式存在,卻是人一輩子都delete不掉的)。因此,如果下一代對生活環境的記憶只剩 下教室(學校、安親班、補習班)、電腦虛擬的網路世界,對環境的記憶只剩下蜻蜓點水似的觀光印象,那麼,現在所有環境保護份子的奮鬥與努力,誰來接棒?不 知道環境保護人士是否想過這點?還是覺得無所謂,到時再說?


回到這篇報導,各位大人們是否注意到,除了抗爭之外,我們需要更「基 進」(radical,從根本處)的解決之道。簡單說,環境保護不能一直停留在抗爭,不管是與政府、與財閥,或者要政府介入環保份子與財閥之間的爭戰等模 式,我們需要有更多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才,而非只是訴諸對立、抗爭的方式。如果只停留在抗爭、對立的模式,無法實質解決問題,只是讓問題暫時擱置,最後成 為時間、耐力、精力、資源賽,看誰有辦法撐下去。這樣的模式,無疑是對環境保護份子的極大考驗(畢竟不少朋友都只是市井小民,還是得為五斗米折腰)。再 者,這樣下去,環境保護意識始終無法深入全國人民的心裡,成為大家生活行事的準則。因此,如何讓環境保護不只是「夯」一時的議題?培養下一代具備解決困境與對立能力才是長久之計。


如何讓下一代願意投入,透過知識、技術、生活經驗,思考解套?除了環境保護知識的傳播外,知識與[社區]生活經驗的結合是關鍵;教育,不只是知識面,[社區]生活經驗更是知識教育、知識發展的基礎(剛好看到公視的節目介紹<山海心願-種田的故鄉學>,花蓮玉里鎮樂合國小,開始讓自己的小孩,透過實際參與,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應該是一個好的開始。大家有空可以看看http://hichannel.hinet.net/event/pts/player/ptsplayer.html?eid=74&id=247601, 約從20分開始)。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擴大格局與視野,跳脫對立、惡鬥思維,共同為所有國人的福祉奮鬥努力。


----


凡那比颱風讓高雄 淹大水,高雄市加昌國小六年級學生曾彥筑有感於高雄常淹水,設計出防淹、耐震又 節能的「台灣 Green House」,打敗60多名國小學童,獲得台灣拜耳綠建築小博士第一名。


    有別於一般的房屋,高雄市加昌國小六年級學生曾彥筑,設計的綠建築模型「台灣Green House」,房屋形狀六角形,達到最堅固的物理特性,利用太陽能、風力及水力發電,電力自給自足,屋頂還種菜,完全零排碳。


    屋子最大特色就是不打地基,利用特殊材質漂浮在水上,曾彥筑解釋,「我家住在高雄,南台灣颱風來常常淹水,而且淹水後,房子常變成廢棄物,很不環保。」


    為了設計「台灣GreenHouse」,曾彥筑上網查了各國環保、綠建築資料,共花3、4個月設計。


    六年級的他平日也是個環保小尖兵,是教育部空間活化解說員,雖然住在炎熱高雄,但平常家裡盡量不開電扇及冷氣,只開窗戶達到通風。


    台灣拜耳舉辦「2010拜耳科學競賽─拜耳綠建築小博士」頒獎典禮,共有69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參加,30人進入複賽,小朋友除了參加綠建築筆試,還要做出綠建築模型,曾彥榮獲第一名,將和媽媽一起到德國去參觀綠建築。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1011200065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