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民黨此階段的態度是:階級結構的變遷並不造成什麼難題,種種因素將匯集導致「中產階級社會民主化」。循此「普羅化」基調,社民黨相信其對於勞工階級的舊訴求,也可以用在白領選民身上。

 

  • 新興中產階級迅速工會化,形成獨立於LO之外的一些自主聯盟(瑞典專業受雇者聯盟TCO,瑞典專業者協會聯盟SACO)。為了保住執政權,社民黨必須跟這些新興勢力結盟,因而捲入後者提出的「第二胎年金」ATP年金(即,於以稅金支應的基礎年金之外,另以雇主社福捐之方式,給予受雇者所得相關之第二層年金)之議,醞釀一種新的平等/團結/效率概念

 

  • 年金爭議由勞方啟動。由於均一給付的普及年金現制給付額度過低,大多數收入較高的行業雇員都向資方簽約爭取額外的年金保險;公務員也享有年金上的特權。如此導致享有私部門保險的白領雇員與藍領勞工之間的差距拉大,危及普及和團結的基礎

 

  • 藍領工會聯盟LO要求ATP年金以直接提撥方式籌資,並組成準公共年金基金支應之。其目的在於將較大的資金市場納入集體決策的範疇Cf. 殘補福利的真正中心內涵為私人保險。]

 

  • 起初,社民黨對ATP年金並不熱衷。雇主聯盟和所有右派政黨則斷然拒絕;他們不反對第二胎年金,但主張應以自願方式協定私部門年金

 

  • 農民黨的自耕農選民想要提高年金現制的給付額度。但是農民黨也了解階級結構變遷的政治意涵,以及爭取白領選票的需要,因此改名為「中間黨」。即使如此,他們還是拒絕了社民黨的年金改革議案,因此導致已經不合時宜的紅綠小老百姓聯盟終於解體

 

  • 年金爭議沸沸揚揚展開,激起強烈的政治對立,粉碎「意識形態已死」的說法。經過三年的折衝,社民黨的年金改革案於1959年以一票之差獲得通過。新法案包含一項對瑞典福利國家的未來具有關鍵性影響力的條款:此法案於初期僅及於藍領勞工,而結合在TCO之下的白領勞工將於一年內決定是否加入,或另立體系。若後一種可能性成為真實,則普及團結的原則就會嚴重受傷;ATP的構思者們顯然預見了此種後果,因此預先埋伏多多的所得相關給付,使ATP競爭得過私部門方案ATP因而成為動員白領勞工的管道,社民黨也脫胎換骨,由小老百姓政黨變成受薪者政黨。[Cf. 民進黨的勞退金]

 

 

去普羅化與全面中產階級化

  • 隨著政治結盟的重組,與福利國家模式的重塑,普及團結的原則有了新的風貌:在年金、病假給付、失業保險及相關改方案革上,涵蓋範圍是平等普及的,但是給付卻是與所得和期待相關。與其將勞工階級福利國家硬套在新中產階級身上,不如乾脆將中產階級福利國家的整套權益延伸到勞工階級身上。這就是新的原則,如此,以往保障最低所需之「立足點的平等」,搖身一變成為「齊頭的平等」!!!地位的平等是設定在中產階級的標準新福利國家成為勞工階級向上移動的管道。瑞典福利國家達成了去普羅化

 

  • 符合於中產階級標準的[現金與實物]給付必然昂貴,導致19601970年代社會政策支出和賦稅的爆炸性增長。然而,貨真價實的中產階級普及福利國家,能夠巧妙擺脫糾纏殘補福利國家的兩個弊害(1) 將私部門方案擠掉之後,政府得以免除給予私部門方案賦稅優惠的強大壓力例如,台灣幼托高度營利化,導致優惠私部門的幼教券政策及托育費用扣除額之議(2) 可以增進中產階級的納稅忠誠度,強化團結,消除抗稅危機。朝向中產階級福利國家的發展,對社會民主的政治前途具有關鍵性影響[此為台灣可用的解套辦法?]

 

By Gosta Esping-Anderson, 1992: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