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

 

  • 這一波變革的主要因素是從產業到後產業生產的改變。產業社會的特徵是階層制度、霸權、民族國家與工會的權力、普及主義、中央化、階級政治、福利國家主義、政府介入主義。這些也是瑞典模式的特徵。作者將普及主義與政府介入界定為過去式。其立場 

 

  • 工業社會被稱為福特主義(大規模量產)的現代性,對比於拒斥普及、線性、物質性社會進步的後產業社會或彈性後現代性 「去組織化的資本主義」[指勞(資)組織程度的降低]、 「後現代性」、 「抽身」、 「不穩定的生命」等語詞說明了這一波朝向碎散、區隔、多方向和疏離的發展[這項發展對女性和勞工影響如何?對資本影響如何?譬如,與人疏離及對物、虛擬世界、身體形象等上癮的個人?]新社會運動尋求新的取向,擘劃新的社會契約,創造新的身分認同這是什麼樣的社會契約和身分認同?對什麼性別、階級有利?是什麼性別、階級所發動的?

 

  • 在瑞典,最重要的三項新社會運動是女性主義、環境和宗教運動,關切的是產業多樣性、今日社會的溝通困難,以及利益的複雜和微妙差異。如此難道不是民主組合就更重要了?譬如對於女性或多樣群落的利益而言,因此應該擴大組合機制的基礎,使之涵蓋這些群落,而不是藉機去除組合機制。]這些新社會運動挑戰傳統瑞典政治的左右與權力和財富的分配之爭。

 

 

宗教運動組織

 

  • 新宗教運動組織主要活躍於公共辯論,而不是扮演政治變革的推手。它們成功動員年輕人,讓蕭條的瑞典教會雪上加霜。

 

 

By Michele Micheletti ( 1995), "Repluralization and Resurgence of Swedish Civil Society";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