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經濟思維

 

  • 新的經濟思維肇因於1980年代的嚴酷經濟情勢,主張以供給面政策取代凱因斯模式充分就業政策。這意味著將工會融入反通膨薪資方案的作法不再被需要,亦即:國家經濟政策不再需要薪資政策中政府、工會、雇主聯盟三方的組合主義關係。

 

  • 新經濟思維具體顯現於:往昔的主要作法為薪資政策的三方協商,然而,新近三方協商的主要議題為勞動市場失序行為(例如違反總工會指示的罷工、工會之間的衝突和對於會員的爭奪,以及通膨性的加薪),其目的在於鼓勵工會力行薪資抑制而不附帶賦稅等補償措施。經濟制裁的威脅取代了往昔薪資政策的非零和協議

 

 

六、新政治勢力

 

  • 隨著瑞典社會變得日益複雜,新的群落也開始組織起來並對政府發出新的要求。第一個重要的新群落是白領工會。當代的新群落有女性、環保人士、老人、移民和青年等,各有其不同於舊的勞資組織的議題。

 

  • 老人組織興起,有四個老人組織擁有超過一萬名會員,約有三分之一的高齡者(約六十萬)加入組織,其主要議題為年金水準、賦稅、食物與住宅支出等。高齡者形成龐大(約佔選民的24%)、具政治意識的組織,使所有政黨都注重他們,大型民間組織也紛紛跟他們建立關係。

 

  • 青年對舊有組織失望,轉而選擇新世紀、後物質主義和新宗教運動。

 

 

七、國際化

 

  • 全球化發展改變了瑞典組合主義的參數,融合內政與國際政策的「內外政(intermesticity)」概念很能用來描述這項發展

 

  • 許多民間組織了解內外政減低了瑞典政府的自主性,他們開始將其行動針對EU在歐洲的基礎上參與民間組織網絡。而遊說與輿論形塑,而不是組合主義的協議,是歐洲層次上的政治影響管道。瑞典的多元化,以及從強社會往一個較獨立[?]的瑞典民間社會的發展,十分吻合於歐洲多元主義與全球民間社會。本文作者的立場如何?]

 

 

By Michele Micheletti ( 1995), "Repluralization and Resurgence of Swedish Civil Society";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