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讓我們比較北歐與美國典型家庭的情況。兩個家庭都希望擁有乾淨、安全、健康的環境,附近有好學校、醫院和其他的必需服務機構或措施。對北歐家庭而言,這些都能透過涵蓋所有人的體制性正常運作而獲得,因此,他們就會理性地行動,包括納稅和參與服務網絡的[民主組合]機制同理,美國家庭也會採取理性行動,向排他性的優勢郊區或市區集合住宅移動

 

  • 上述北歐家庭顯示的是體制性安排的第三個指導原則:縮減差距

 

  • 此原則的實踐例證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包容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務。一方面,這些服務的品質達到中上收入者願意使用的程度,以致他們不會求助於營利市場提供的排他性服務。另一方面,這些包容性的服務也讓社會底層的人們及其家庭享有相當程度的社會安全,以致他們不會訴諸反社會行為。這種包容性服務的概括原則為:服務必須由第三(公共)領域而非第二(市場)領域提供[與美國和台灣主流觀點比較。]此系統效率越高,個人就越不會想要規避其義務,而整個系統也會越公平,獲得更高的評價與更多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 福利國家難逃過度擴張(overextension”)的命運嗎?這導向第四個指導原則:避免反向誘導。普及並不意味受惠者無須投資,例如,醫療等稀有資源通常設有防止浪費的措施

 

  • 消費稅具有類似效果,能夠減少脫逃的誘因,使逃脫義務不划算

 

  • 其間的平衡很微妙,但卻是可行的。譬如,適當的稅制能夠發揮良好的效果。根據估計,1981年美國短報的收入高達GDP16-24%,瑞典則是3.8-5.5%,雖然後者稅率上升程度超過前者

 

  • 這些因素會增強文化特質1958年和1978年調查資料顯示,分別有77%75%瑞典人民認為逃稅是嚴重的犯法行為在現行的體制性安排的情境中,瑞典納稅人願意貢獻高稅負,瞧不起脫逃,這並非不理性的作為,因為他們的系統公平收稅且一如期待地提供服務。對於公平性的確信契合於個人的良性自利心,使他們願意促使困境中的人們得到需求的滿足,由於知道當他們自己或家人有需要時也能得到協助。但是公平意味著責任:那些尋求協助的人無法自助嗎?這牽涉著工作的意願、工作的機會、個人意志、體制性助力,以及知識。[意即這些因素都應被顧及,而這也是北歐制度與文化所強調的

 

  • 體制性助力反映的是公共政策的成功實施。於北歐國家,無法就業的人們得到慷慨的支持,包括醫療、傷殘、老年、兒少服務,而有工作能力者被協助且期待去工作。如此,人們確切地感知他們繳的稅是用於他們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落入的依賴性情境。於此顯示的是第五個指導原則:儘可能透過就業進行移轉。此為「充分就業」之共識的表現,也是瑞典和其餘北歐國家勞動市場政策的基石

 

By Henry Milner (1994), "Social Democrac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and Beyond."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lle 的頭像
    belle

    北歐─平等─台灣(Scandinavia/the Nordic-Equalitarianism-Taiwan)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