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及其餘北歐國家的知識傳播方式,跟前述美國模式有著一百八十度的不同。就縮減收入差異與學歷高低的相關性而言,瑞典是西方國家中之最前進者,雖然此趨勢近年稍有逆轉。於一九八○年代,瑞典經濟學及工程科系畢業生在私部門與公部門的終生淨收入,據估計分別大約比產業勞工多四分之一及十分之一;而高學歷從醫人員的終身淨收入,平均略少於焊接工收入的一點五倍。此外,有研究顯示,最富有的百分之三成年國民,其學歷僅僅略高於成年國民平均學歷。

 

        雖說學歷不能帶來多少可支配收入上的回報,但是追求學業成就的障礙卻被大大降低。中、小學教育的幾乎所有面向,包括交通和午餐,皆為免費。中等以上教育免學費,而且有許多津貼和貸款可供申請。如此一來,以美國的水準衡量,教育的位置競爭微不足道。有些人為了學習本身的樂趣而繼續深造,但是由於此需求是以廣泛的成人教育來因應,因此大部分人是為了獲取從事適合自己的職業的資格,而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之故,瑞典的中等以上教育遠比美國實際、以就業為著眼點。根據規定,大學入學名額有四分之一保留給二十五歲以上、具四年以上工作經驗者。[比較台灣當前高等教育困境。]

 

         北歐的正式教育體系具有兩項特點,其一為平等,其二為順應經濟的人力資源需求。經濟學人1989年的一篇報導指出:「瑞典對於教育平等的熱衷,於小孩的少年期形塑了他們的學習態度,而這正是其他國家的許多學生因為學業表現受否定而拒絕受教育的時期。。。為了鼓勵所有國民──甚至包括未能升上高中者──持續受教育,他們設法將所有國中生於畢業後繼續留在教育機構或訓練計畫中,至少達兩年之久[直到他們十八歲成年為止]」。

 

         保守陣營向來不斷批評瑞典教育對學生要求不夠高,而現在他們執政了,便著手加重課程中的學業要求。但是,其實瑞典人於各項國際性語言、文學、數學、理工科學的評比中,素來表現優異。

 

        於左、右勢均力敵的一九七四年通過的文化政策法案,展現了瑞典人的共識。此法案前言的第三條明言,第三個立法目的為彌補商業化的負面效應,其做法為珍視受忽略之群體之經驗、孕育文化藝術之創新、保存瑞典文化遺產,以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準此,瑞典近年雖然經濟吃緊,卻於一九九○年代初期左、右政黨交替之際,持續擴大文化活動資源。

 

        此外,勞資組織持續推動文化政策的發展及執行。譬如,勞資雙方都列於有關美術、戲劇及其餘文化產品委員會中。瑞典的整個知識傳播系統的一個關鍵性運作原則,即為縮短階級間的文化差距。工會對於提升會員的文化處境之重視,不亞於對於改善會員物質處境之關注,因此推動許多文化活動,以及成教課程。

 

        文化機構或活動,以及成人教育之間,並無明確界線。瑞典教育預算中,有10%為成人教育經費。1989年統計資料顯示,當年有58%專業者、54%白領階層、48%藍領勞工參與成教課程。

 

         瑞典成教的主要使命為延續教育,也就是協助獲取與生命相關之知識。成教內容範圍廣泛,包括外語、電腦、會計、藝術欣賞技能之增進;或攸關特定、複雜議題之理解與理性選擇,譬如,LO的成教團體ABF推動「健康遊戲」,以協助會員克服特定健康難題。於一九七○年代核能爭議期間,全國有數千人參與與此問題相關之讀書會;於1993年,ABF舉辦有關EC會員問題的讀書會,總共約有五萬人參加。

 

         另有針對職業訓練及升級而開設的特定內容課程,每年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受惠。於19891990年,全年任何時間接受平均長達三十八週之各種特定職訓課程之人數超過六萬人;另外,有超過二萬五千名工會會員接受勞工教育課程,以提升其組織技巧、學會解讀財務文件,以及了解經濟及社會政策。瑞典社民黨對於EC會員立場官方報告的開宗明義第一章,章名即為「民主與公開」,明言:

 

      「瑞典民間運動的經驗與活動之特質,即在於其『人人都應該,且有能力,參與社會之營運』之信念。此一信念是更進一步奠基於『人人皆有能力獲取知識及有助於社會參與之洞見』之信念。

 

        簡而言之,成教是減低知識傳播之商業化的實踐,比起北美及其餘EC國家,北歐公共圖書館的書籍借閱比例、報紙份數都要高得多。地方圖書館對障礙者及家屬照顧者提供免費送書服務;圖書服務亦達於醫院及養老院。

 

        跟其他國家相比,北歐的大眾文化是非商業化的。瑞典廣播電台,以及截至晚近的無線電視台,都是非商業化的,由使用者付費,並由成教團體等代表組成之公共法人委員會負責經營。如此,電子媒體得以開設大篇幅資訊性而非戲劇化或娛樂性的節目,養成有知識的民眾。

 

         晚近北歐文化機制雖然漸受商業侵蝕,但是距離北美模式仍遠。例如,美國廣告每以兒童為標地;這種想法讓北歐人大為驚駭。除此之外,北歐與美國的差異還顯現在前者的暴力犯罪率與宗教活動參與率雙低。商業化低度發展背後是某種更深遠的東西,那便是日常生活中不見迷信或魔法的因子,這是深沉文化價值的反映,也是一群有知識的公民所做的制度選擇導致的成果。

 

 By Henry Milner (1994), "Social Democrac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and Beyond."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