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圖5.2所顯示的,最直接影響個人選擇的制度配置面向,是知識傳播的面向。前一章所舉出之指導原則之實踐,有賴於人們清楚知道其各種選擇之總合將會導致何種結果。

 

       

         與此面向有最直接關聯的指導原則是「提高能見度」。對於他人行為後果之無知,會引導人們依據最糟的可能性進行合理化,如此產生鼓勵自求多福的效果。然而,某些政策選擇,例如不將賦稅資料列為受保密資訊,能夠使情況改觀。確切的資訊讓我們對於他人納稅、參與民間組織、投票、遵守法律、獲取攸關公共政策之資訊、參政尋求改變或延續某些法律或規約等行為具有信心;它讓人們樂做榜樣,以明顯可見的方式增強而非侵蝕社群的結合力量。

 

       

         然而此類知識並非唾手可得。在今天的複雜社會中,有用的資訊需要經過蒐集與科學性的研究分析。並且,從另一端看,還需要有人能夠科學性地區別有效及無效知識,並在一堆宣稱為科學權威者當中分辨真偽。總而言之,需要有能力區辨科學與迷信的公民

 

       

        1990年國家地理雜誌的調查顯示,瑞典人對於美國人口結構輪廓大要的理解,要比美國人自己來得正確。美國年輕人熟知影星的名字,認得各種品牌的商品,卻對切身處境不清楚,無以於其中好好做選擇。要能提供替代性資訊系統,就必須對成人教育做重大投資;若要在以商業電視為基礎的美國文化中如此做,其所必然引發的制度變革,是在美國制度配置的脈絡中事實上無可想像的。個人所能做的,頂多就是關機。最終而言,這種替代方案是個人主義模式的:錢要賺得夠,稅要納得少,以便能夠送小孩上私立精英學校,讓他們得到較好的學習環境。如此一來,制度配置的排他性[排斥其餘階級],以及此種配置所導致的不平等,就受到增強。

 

       

         斯堪地納維亞制度配置展現不同的風貌──而這是在美國的脈絡下不可能達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