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制度選擇是組合主義配置的動能。透過參與和具體選擇,個人得以強化組合主義制度,同時藉由此種作為而創造並增強她自己和其餘個人於未來將繼續如此做的整體架構。

 

        有知識的人口是經濟效率和再分配正義之前提。以相反於商業化電子傳媒所孕育的模式之知識傳播,讓個別公民可以理解各種政策方針如何環環相扣。靠著普及容納的社會與教育服務,以及高品質的人力再訓練等提升因應能力之計畫,能夠協助個人及制度針對任何經濟衝擊進行最適的調整;此舉所需的知識並非靜態的。北歐各國藉著針對社經變遷的廣面研究,詳實監測其影響,以及相關政策的成效;此種資訊被廣為蒐集,並傳播給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政黨與勞資組織。

 

        如此,將個人置於一個合適的制度架構中運作,能夠使他們分擔社會團結,並且相當理性地避免視個人利益與社群利益為必然互相衝突。自求多福、不顧他人是對於社群的反團結表現,因此應該透過制度選擇予以避免。相關知識之非商業化模式傳播,有助人們了解另有可行替代方案,以及特定行動及選擇將有何種成效,因而減低制度選擇之犯錯和虛妄之可能。

 

        上述機制為組合主義系統增添正面面向,尤其是關於知識傳播──這正是放任主義系統之制度配置之致命傷,它導致對於職業訓練的投資不足、對於學歷的過度投資,以及電子傳媒商業化所導致的知識傳播失敗。制度選擇須奠基於有關他人於具體脈絡中之可能行為的知識;商業電視反其道而行,它將人、理念、制度轉化為意象,如此間接顛覆了這些單元達成其社會及經濟目標所需的制度配置。

 

 

 By Henry Milner (1994), "Social Democrac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and Beyond."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