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之前關於屏東治水論壇的看法,投書到屏東縣長信箱。上星期收到連續不同兩個單位的回信。這週也接到屏東縣政府的來電。除了表達謝意外,也解釋了他們面臨的問題。根據土木科陳家龍先生回覆,由於治水論壇的規劃主要是以 「現地勘察」及「論文發表」的方式辦理,以致於一般民眾要參與可能會有困難。後來,縣政府的來電更清楚地解釋了論壇面臨的問題。個人覺得非常感謝,因為他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更是大家的問題。怎麼說呢?
參加論壇的學者們,多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提出可能的建議與解決方案。不過,由於部份學者並非當地人,以至於可能會欠缺在地人文、文化的思考角度。有當地學者加入是最好不過。根據屏東縣政府的回應,他們也邀集了屏東當地的學者加入,不過,還是很難為當地人接受。問題在哪?
從北歐經驗,「民主組合研議委員會」一直都是中央/當地政府解決問題可採的模式。 一來,它融合了專家學者、當地代表(有代表性的民間組織、當地民眾等),以及(縣)政府相關單位。從組合成份來看,(縣)政府第一個需要調整的是「當地居 民的定位」。不是等到要宣傳既定的政策時,才舉辦公聽會、聽取他們的意見。而是一開始,就要讓民間以代表方式進入論壇,瞭解這些專家學者們的論文、內容; 進一步,代表們將專家學者的提案、思考轉達給一般民眾。這也會提升行政效率!否則,等到公聽會後,又有一堆意見,造成草案可能重新翻修或重擬,不是更浪費時間與資源?
再者,這也是各位專家學者展現教學能力的時刻,畢竟教師評鑑都需要評鑑此項。相信各位專家學者,雖然論文本身的論述可能複雜,還是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當地代表瞭解。
此外,(縣)政府與各位專家學者們可能需要調整觀念:人民的教育水準多少都已經提 昇,或是,為了自己生存、生活的環境,會願意瞭解、學習。例如,看到的一些(屏東)民間組織,觀念都非常先進、有國際觀,也融合在地的人文思考,非常值得 邀請參與治水論壇,與專家學者們對話,共同思考、研議出可行方案(對話方式雖可能會有質疑,提問,立場差異等,都需要解說,互相瞭解對方所站的立場、思考 的角度,配合(縣)政府的經費與執行經驗,適度調整,共同研議出符合環保需求又能兼顧當地經濟、人文的方案)。
因此,還請(縣)政府改變觀念,務必要讓當地居民(代表)一開始就加入論壇,瞭解 專家學者們的提案。任何的提問或質疑,都可能帶出專家學者們可能忽略的面向。藉由提問與質疑,專家學者們也更能瞭解民眾關切的重點、思考的角度,適度把當 地人民的關切納入解決方案內(這對專家學者來說,應該也算是一種知性與人文的提昇吧?!),或,必要時,需要讓人民瞭解某些必要的立場與態度。這也是教學相長。
其次,透過北歐經驗,我們瞭解到,一個問題並非獨立事件,一定有其相關的環節也需要納入考慮,也就是「環環相扣」的觀念。就屏東治水的例子,民眾無法接受的關鍵之一,可能是縣政府還未能提出可讓養殖業轉型的可能方案,因此若要徵收土地,重新規劃,想必困難重重。就此,治水無法獨立處理,還牽涉產業結構的轉型,需要對於屏東地形環境、人文相當瞭解的學者專家們,結合產業研究的專家學者們同步研議可能的產業轉型方案。
在產業轉型可能方案誕生前,要馬上力行縣長(與諸位學者專家)的理念(可見<痛定思痛 屏東縣長:學荷蘭與水共生>), 有其困難性。縣長與諸位學者專家們、當地民間代表應該共同擬定階段性的計畫。階段性計畫的設計與達成都務必讓民間代表進入研議機制,因為他們代表一般民眾,瞭解一般民眾可能的困難,一旦他們接受,也就意味著推動、施行阻力、反彈的降低(選出民間的代表需要能一定程度的代表)。
以上是根據北歐經驗與務實精神所提出的建議,僅供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