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一則活動報導 「北市動物園結合社會 點亮蝴蝶王國未來」,就想起某次上課學生的反應。有一次,忘了上什麼主題,其中一位學生C突然舉手問我說:「老師,動物園裡有斑馬(她先問我犀牛,後來想想不對,應該是斑馬)嗎?」我回答:「有啊!妳沒有去逛過動物園嗎?」她說:「有啊,不過忘記了」。我心想,這小孩去動物園的次數一定很少(事實上,我自己去的次數都數的出來,但是,她住台北市,去的次數,可能與我不相上下,或者比我還少)。閃過有一次老師提到小叮噹科學遊樂園區...老師說:要不是小孩,我們(大人)怎麼會想要到那樣的地方去呢。的確是,要不是小孩,我們怎麼會想要到這些地方去呢?這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這些大人可能經常都以各種藉口而忽略了小孩的身心成長。


也想起了正叛逆的外甥。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幼稚園左右),他父親就答應他要開車帶他去玩。小孩高興的不得了,每一次放假,就懷抱著希望,一早興奮地早起,等著父親起床,帶他出去玩。每一次父親都睡到下午,後來他父親都說:要工作賺錢,回來很累;不賺錢,你就無法買玩具;不賺錢,家裏要怎麼過之類;等他稍微大一些,就是塞錢給他,彌補他。小孩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直到他父親過世,他都還沒跟父親出去玩過。


雖然那時我經常陪他玩,去動物園、去台北縣市各公園玩(林家、228、青年公園等)、去鶯歌做陶瓷、去淡水、去八里......,但是,那是真的不一樣。


就Freud的說法,那時的他,正是學習(性別)認同,學習吸納父親角色所代表的社會意涵。雖然他父親在他成長階段算是在他身邊,可是小孩並沒有真正認同父親功能(也就是父親雖在,卻沒有發揮父親的功能),因而造成他從國中起,就不懂得要遵守這些社會的基本成規(這不是說他不知道這些規矩,而是他沒有真正瞭解:這些律法是他 要好好生活在這社會所必備的要項),以致於他到現在,狀況還很多(他也可是絕頂聰明呢,唉)。


回到C學生的情況,她是家裏的獨生女,很小就送到有名的私立雙語幼稚園唸。從對我(及同班同學)信任後,她就經常會舉手,用很天真、又可愛的語氣問我一些同學和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問題(同學都會唉...可是她考試都考的很不錯喔)。我想,這小孩從小到現在(升國二),都一直處在要唸書、競爭的環境(媽媽的態度很明顯是這樣),以致於實際生活戶外體驗、活動等很有限,碰到這個小孩從學習講話、認知起,就一直會不斷接觸的議題,卻沒有深刻的印象(因為在現實層面的接觸太少),對動物的認知,就只停留在詞彙層次。


如果父母能夠注意到這點,常常讓小孩的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能夠相應,例如,教小孩某方面的知識,最好能夠實際帶她/他去參訪或參加相關、「具體」的展覽、活動,如此,小孩才是真正在學習,因為這樣的方式,背後有理知與情意的支撐(從腦神經的網絡簡單來說,小孩對該議題的記憶,能夠從知識/名稱線路、也能夠從情感/感受線路喚起這些記憶)。即使學過忘記了,也會很容易再記起來,甚至日後,在抽象與具體之間的思考,會比其他一直讀書的小孩靈活,也容易學會如何化抽象為具體,化具體為抽象。簡單說,知識就成為「活知識」,能夠為她/他任運應用。


另一方面,這也是間接要讓各位父母知道,打電動是真的不利小孩的心智發展(可能訓練了反應,但這可能只是強化了我們動物的本能)、日後的人我關係(不懂得與人相處),也不容易適應社會。


還望各位父母,忙歸忙、累歸累、懶歸懶,為了小孩身心發展以及未來著想,適度地還是要帶小孩出去走走、看看與接觸實際的景物、實際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