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天下的這則報導(「少子恐慌?台灣其實沒生那麼少」)是否要安慰大家,還是另有他意?首先,世界各國在設計人口政策時,都是以這個總出生率來看。難道其他國家學者、專家也都誤解了?其他比我們先進的國家,總生育率數字比我們高的國家,都以此為指標,未雨綢繆呢。其次,少子女化與高齡化一向是一體兩面。也就是說,少子女化必須放在與青壯年人口(就業人口)數與 老年人口數,並行來看,才有意義,才會知道少在哪裡,少了多少,否則,單純只探討總生育率的概念與計算方式,事情可能就這樣看,不以為意。不過,若這樣,可能因此忽略了新世代的沈重負擔,以及人口失衡的總體現象。


另外,這篇報導的依據應該是文中提到的<台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 依作者的說法,總生育率減少主要是20-29歲這兩個級距(五歲為一級距)的主要育齡婦女減少,作者假設這與女性教育水準提高與就業有關;因為教育與就業導致這兩個級距的女性晚婚,也就是有偶(作者假設台灣社會仍是先婚後育)婦女減少。依作者分析,晚婚只是生育往後延(落到30-39歲的級距),不見得是不生育。


這裡,需要感謝這位學者點出一個問題,台灣婦女在受教育與工作後,的確如其他國家婦女一般,面臨了晚婚育或不利婚育的問題。誠如作者點出,真正決定不生育的年輕育齡女性(18-42歲)加總起來,不到8%,那麼,想要婚育的女性仍佔多數。然而,職場與學校卻不利女性婚育。我想,光這點,政府就有必要以政策敦促職場、學校利益女性婚育,因為作者也不否認晚婚可能造成少生。應該說,這兩者有一定的關係,至少從醫學的角度出發是如此。


因此,不管是從醫學角度來看,或整體人口,政府都有必要設計利益女性婚育的環境(之前不是有一篇報導,<女性比男性更能一心多用>,也告訴我們,女性本身是可以同時肩負多項責任,政府、企業、社會應該致力於創造友善女性婚育的環境才是)。

 

祝福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