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聽到老家在 彰化的朋友(20多歲)提到他家鄉的情況。他提到自己不少堂表兄弟姊妹已經結婚,也都育有兒女(都還是小孩)。長輩們都一再叮嚀晚輩要存小孩的教育基金。 然而,由於他們的學歷,加上當地的薪資低(大多是工人階層),兩個人工作,生活只是過得去,根本不太可能存教育基金。朋友說,等他們的小孩一旦要國、高 中,就很令人擔心。不僅如此,就他自己同鄉同 輩的朋友們,考上私立大學的居多,因為家庭經濟環境關係,他們多數人都背負學貸,一畢業,身上就背負著債務,得趕快還債,但是,現在大學生也不見得容易找 工作,壓力也就很大了。他自己則比他們幸運,因為是長孫,爺爺用自己的退休金大力支持,加上父母辛勤工作,才能好好唸書。


聽 到這兒,自己也不禁想起自己小學、中學同學們。由於我自己也是在鄉下小學、國中唸書。在家鄉,務農家庭不少,工人家庭也不少。小學時,班上不少老師的兒 女、或者與他們家世接近者,他們多自成一個圈圈,其中幾位都不太跟其他背景的同學接近。不但如此,他們的優越感,總是讓我們其他人感覺自己好像是階層很低。


還 記得有一次,他們同一圈的人邀約某天要一起去玩,因為他們圈圈中的某幾位跟我還不錯,其中一位也就約我一起去。當天,在集合的地點,女生只有我跟另一位 (缺席的還有5-6個),男生就唯一一位老師的小孩,以及他額外邀了2位跟我一樣背景的同學。我以外的那位女同學就忍不住打電話問其他那些女生,沒想到,他們知道有不是他們圈圈的人要去,他們就約好不去。那位女同學就怪她們,為什麼沒有告訴她。說實話,當時聽到這種,實在覺得很糟。


上國中後,這些老師的兒女們自然進入所謂的好班(雖然當時說常態分班),我們其他這些小孩當然就是在真正的常態分班。在這麼多年後,這種生態仍存在各國小、國中。我自己教的不少小孩,念的都是台北市的明星小學、國中,不少經濟環境好的家長,或者是父母是中、小學老師,仍多是教小孩要跟自己背景相似的玩、或者要跟成績好的小孩一起玩。小時候就很想問:這種無形的排擠與看輕,就是好人家家庭應該教的嗎?


當時鎮上有一 家補習班,不過,因為父親過世後,我們家的經濟狀況也不好,也就不用說補習。國二起,就真正分升學、後段班。好班中,又有分。事實上,當時我們有幾位沒家 世背景的小孩,比某些老師的小孩考得要好,但是,學校還是得把我們排到第二好班(這是之後才知道,老師們還真大啊!)。在第二好班,我其實是玩得頗開心, 因為同學們都混在一起,因為沒有一群拿家世背景看人的同學。


其中,有一位同學非常會唸書,考試也很優異(考試都比我好),都沒補習。不過,受限於家庭經濟,父母只好要他放棄升學,要他之後做工。我當時聽了很難過,我忘記自己跟他說了什麼,只記得有幾天,看起來很沮喪,後來就認命、放棄了,老師也就把他調到後段班。


後來因為校長幫老師代課,發現我們有些小孩成績不錯,才跟第一段班的老師提,要讓我們這些人進入第一好班。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們不少人都有補習,不過不是在鎮上的那家補習班,而是在老師自己開的家教班補(他們大家都很保密)。


在我自己的年代,資源就掌握在這些老師、有家世的人家手上,而且他們的小孩也多只跟自己家世相當的小孩在一起。到了我自己教的這些高所得、社經地位較高的地區,父母的教育態度,有改善嗎?沒有。台灣人經濟環境變好,只是讓更多父母的教育態度轉變成那樣。


換句話說,多年來,有錢人家、好人家的家庭,不是教小孩懂得體諒那些家庭經濟環境比較不好的家庭,瞭解自己是幸運的,要心存感恩。有錢人家、好人家,大多是教小孩用讀書來排擠那些家庭經濟環境不好的小孩,讀書讀贏了,就是有競爭力,前途有保障,就能賺大錢。


這樣的小孩,日後還會懂得感恩嗎?還是認為那是我自己應得的,一切都是你們自己不努力?還會懂得回饋社會嗎?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社會福祉?


仔細想來,我們一直都很重教育,但,在父母、社會眼中,「教育」早已經只剩下「考試成績」;「考試成績高」又等於「有競爭力」,又等於保證未來「賺大錢」


另一方面,隨著資本主義不斷透過媒體宣傳,不少小孩比父母們「聰明」,他們發現,要賺大錢,哪裡需要用功唸書,只要被發掘、從事歌唱、演藝事業,賺更多,又有名(相 信大家多少都記得之前曾報導提過)。加上,現代的小孩在外表上都頗自信,也都認為自己長得不錯,市場又不斷推銷各種保養產品(不少小孩從國中就頗有保養; 媒體、不少媽媽們也教小孩從小保養),更有信心可能可以當明星。如此,讀書的意義何在?讀書有什麼用?讀書不見得賺更多錢啊?


我們要問的是:各位父母,除了「賺[大]錢」的價值觀外,還教了小孩什麼?整個社會除了賺大錢外,還剩下什麼價值觀?


只要賺錢的話,不一定要讀書啊!


讀書的意義何在?


讀書的價值何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