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教保服務行動聯 盟楊小姐提到,中南部許多公幼要被裁撤,楊小姐問到:那麼鄉下、偏遠地的家庭、小孩該如何是好?當公幼被裁撤,有需要的家庭、小孩沒有得選擇,就會被迫要 購買昂貴的私營托兒所、幼兒園。買不起,該如何?有些不合格、稍微便宜些的私立托兒所、幼兒園就可能見縫插針,趁機崛起(反正政府管不勝管)。這些種種, 難道決策者都沒感覺、不知民間疾苦?還是一天到晚都只會用自己家的情況來衡量,就覺得這些家庭會自己活下去,或者說有發教育卷(或補助私幼),不會有問 題?!


不只如此,許多軍公 教家庭,可能也都沒有告訴小孩,不但父母享有各種優惠,甚至地位(人民多少都要「尊重」三分以上;人民變公僕了),日後退休也是人民買單,小孩的學費也享 有減免。在這種情況下,還不知道要教小孩感恩,反倒助長或灌輸小孩的優勢心態,這樣的父母、家庭,良心怎麼過得去?!其他小孩的父母所納的稅,可能就是貼補你們一家的優惠、減免,不是更應該要懂得感恩、懂得分享嗎?


台灣今天走到這種「向錢看」的地步,這個軍公教體制肯定也要付很大的責任。它讓我們看到,這些優惠階層的小孩,越有機會書讀越高、越有錢、越有地位,但那之後呢?是更自私更不顧他人的死活(一直要派遣立法,不就是最佳說明)吧?!


再者,這些鄉下、偏遠地區的家庭、小孩,難道就一定不會讀書、能力差嗎?這些不得而知,因為這些小孩很容易進學校就被貼上標籤:學習力不佳(其實他們只是沒有像台北市的小孩,4-5歲就被狂送到昂貴的雙語學校而已)、資質不好(其實也只是還沒開始習慣那些寫字、讀書的模式)或者家教不好(其實可能只是嘴沒這麼甜、比較不懂人情世故而已)之類的。在這麼小,就被貼標籤,還能好好生活、學習嗎?


這些種種歧視、偏見、不公不就是讀書造成的?讀的書/知識被用來獲取名利,進而剝削、傷害他人(台語說,「書讀到背上去」,就是指這樣人吧?!),而非造福人群。如果是這樣,那麼讀書何用?儒家的理念與教育,從頭到尾,不就是騙局一場?使用冠冕堂皇、偉大的說詞,最後卻只為自己的利益、權力....(社會上一大群人都在告訴我們這些「鐵錚錚」的事實)。這樣的文化,留著它,有何意義?只是讓更多人成為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罷了!


讀書,意義何在?


讀書,價值何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