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自ptt網友yhvhyod 轉貼於綠黨版,對於「農業轉型」的思考激盪。yhvhyod網友舉了楊淩在陝西的作法為例,提出了農業可企業化的方向思考,也有台灣單一作物「精緻化」的方向(兩者是否衝突?)。針對yhvhyod網友的說法,有其他網友提出質疑,認為農業的耗水程度較工業嚴重,可能造成土地沙漠化,農業帶來的稅收不如工業、天災時又需要補貼等(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ptt政策版該篇文章下方的討論),說得也有些道理。不過,不管如何,我們必須要先能護住農業,讓國內糧食自足率先能達到一定水準,以因應未來的糧食危機。在面對未來「糧食危機」的共同問題上(如果各方有遠見,能夠「預見」未來糧食危機的困境),瞭解一個國家糧食自足的重要性,就可能從目前的資源排擠、競爭關係,走向「跨領域合作」的夥伴關係(畢竟兩大產業都關係到民生,程度、面向不同),一起思考可行的方向與避免或降低其他網友提出的問題

 

補充:「企業化」的方向思考,比較是採用企業的特質:「組織」、「管理」等,而非真正企業化經營(除非是走向「社會企業」)。想起之前報導丹麥的作法,重點是「合作」與「技術」,提供大家參考:


[丹麥新聞] 農業被視為一項高科技 出口成功(Agriculture as a high-tech export success)



祝福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跨出自我中心思考,願意共同合作解決問題,讓所有國人都能有一定水準以上的生活水準與品質。


------


的確,振興農業不能只是光靠民間或政府瞎忙就能改善;

必須也要主動去整合各個領域,並且將已成功的案例調整成適合台灣的模式;

就敝人的想法;農業確實不像工商業,能透過一些政策利多就能創造收益成長;

但就以下的考量,我們得盡快催化農業的升級轉型才好:

1.因為解決市場的結構性問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這段轉型期人類不可能不吃不喝;

為確保生存最關鍵的因素。

科學預言:5年後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8/116/2bc9i.html
引用自yahoo新聞&商業周刊

2.比其他產業更容易因應「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問題。
(楊淩特區完全不會搞到「耕耡」的地步,這也是台灣農業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3.確保弱勢族群的生存權。

4.比起以話題瘋狂炒作開發案來吸引熱錢,既有產業的升級轉型比較能安全持久。

5.提供待業人口新的選擇。

6.平抑民生必需品的價格上漲。

7.創造產業界、學界和老農【三贏局面】。

8.確保永續經營的環境。

9.營造研發【高性能生質柴油】的跨業支援優勢。(根絕輕油裂解廠跟油價問題。)

新型“光生態薄膜”在楊淩研發成功
http://0rz.tw/OlYQI

10.拯救台灣與地球。

【牛糞傳奇在台灣】席娃:找回亞洲尊重大自然的價值
http://163.20.163.17/i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89&blogId=49

11.改善生育養護問題。

12.減少醫療支出。(拯救健保!)

13.減少因疏離感跟競爭壓力造成的社會衝突。

14.提升以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代替GNP,消弭社會階級衝突對立。

15.目前已知最可行的產業轉型。

16.收益可挹注開發科學園區造成的債務黑洞。

三大科學園區負債千億 永遠還不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5/116/2d3ne.html
引用自yahoo新聞&商業周刊

17.解除休耕補助危機。

20萬農民怎麼辦?休耕補助 後年可能發不出錢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5/78/2d2gl.html
引用自引用自yahoo新聞&自由時報

18.在地深耕,重現土地情感為文創業注入活水。

農業迷思暨諫議:楊淩V.S.台灣

農業真的不值錢嗎?

                   那楊淩怎麼這麼賺?

                                      那楊淩怎麼這麼賺?

======================

引用連結

http://0rz.tw/OQOpI

楊淩

www.sn.xinhuanet.com   2006-04-15   來源:中國陜西

    地處陜西關中腹地的楊淩示范區成立6年多來,依托區內雄厚的科技實力和串富的人
力資源,緊緊圍繞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為資本與
知識的對接、科技和經濟的融合搭建穩固的支撐平臺,全方位、多渠道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楊淩示范區成立之前,區內產業基礎非常薄弱。示范區成立後,經過6年多的努力,
初步形成了以農林牧良種繁育、生物制藥、環保農資、綠色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高新技術
產業群。截止2003年底,示范區入區注冊各類企業689家,注冊資本39.7億元。一批具有
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農業高新技術項目落戶楊淩。依托楊淩在動植
物育種、轉基因及胚胎克隆技術、旱作節水農業、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獨特的科技優

勢,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培育了一批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產業發展呈現
出良好的態勢。6年來,全區GDP從1997年的3.09億元增加到的9.4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
20%;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1.13億元,增長了7倍多;外貿出口從零起步增長到
4365萬美元;技工貿收入2003年達到28億元,以每年40%-60%的速度增長。



    一、企業入區速度加快,入區企業規模明顯擴大
    示范區成立後,入區企業逐年增加。從1998年的81家,到2000年以後每年呈上百家增
長,2003年注冊企業達137家,入區企業總數累計689戶。與此同時,入區注冊資金在不斷
攀升。1998年注冊資金6.99億元,2003年注冊資金22.99億元,呈現數倍增長。目前,
區內擁有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6家,建成投產的企業75家,在建企業27家,其中
高新技術型企業55家,民營科技型企業57家。

    二、入區項目質量明顯提高

    在入區項目中,有以胚胎克隆、丙肝疫苗、生物農藥為代表的生物高科技項目,有總
投資8億元的畜禽用抗生素制造項目,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畜禽基因疫苗產業
化開發、控根快速育苗技術、中藥針劑“骨癆敵”、肉牛胚胎移植、有機鉀肥制造等,有
國債專項資金國家重點技改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灌溉設備制造項目,有國家一
、二類新藥制造項目,這些項目都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市場前景廣闊。


    三、示范區經貿發展態勢良好

    示范區技工貿總收入從零起步,2003年技工貿總收入28億元,以每年40%-60%的速
度增長。2003年工業總產值完成8.4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0.90%;工業銷售產值7.
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90%。經貿發展勢頭良好。 

    四、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

    示范區成立以來,注重楊淩科研單位和入區企業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共
轉化科研成果800多項,轉化率從32%提高到45%,使一大批被束之高閣的科研成果走上
產業化道路。如楊淩亨泰公司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肥研究所呂殿青教授的研究成果,
生產全素有機復合肥,產品供不應求;楊淩中富公司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克隆技術
,進行無公害工廠化快繁種苗,銷售遍及全國十多個省市,已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
市北京、青島做綠化工程;楊淩金坤公司、科元公司都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克隆技
術進行牛羊良種快繁,金坤公司還成為“公司+農戶+科技人員”帶動農民增收的典范,科
元公司良種胚胎銷售定單接連不斷;楊淩聖桑公司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項不被看好的
成果進行桑果飲料生產,該飲料在競爭激烈的飲料市場中贏得了一席之地,並銷往國外;
此外,秦川節水、陜西聚豐、新天地設施農業公司等企業都是在轉化楊淩的科技成果的過
程中產生的。示范區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業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的動力。

    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楊淩示范區依托區內兩所大學雄厚的農業科技優勢,從產業發展環境配套角度出發,
加快動植物育種、轉基因及胚胎克隆技術、旱水節水農業、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現代化農
業科技的研發,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工程、環保農資、綠色食(藥)品”為特色的產業格局
。在生物工程方面,擁有中富公司、岱鷹公司、綠方公司、金坤公司、科元公司、秦豐公
司、楊淩高科為代表的企業群;在環保農資方面,擁有秦川節水、沃林國際、巨川富萬鉀
、楊淩亨泰等為代表的企業群;在綠色食(藥)品方面,擁有郝其軍制藥、麥迪森制藥、無
為制藥、亨通動物抗生素、當代蜂業、恒興果汁、聖桑飲品、西部植化、嘉德生物等為代
表的企業群。

    六、外經貿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示范區立足區情,緊緊抓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吸引
和利用外資,促進外商投資快速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從1999年僅有的3家,發展到目前的
18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和港、臺、澳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企業,
 由于看好楊淩的投資環境,紛紛在楊淩投資建廠。區內有21家企業取得了外貿自營進出
口權,出口的商品主要有果汁、蜂產品、醫藥原料及中間體、無公害農藥、凍幹蔬菜等。

    2003年示范區對外貿易總額大幅度攀升,全年進出口總值(海關口徑)達5392.2萬美
元,比上年增長134.43%,其中出口4365美元,增長180.31%,名列全省第三。

    七、產業示范效應實現多方共贏

    楊淩示范區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利用企業建立示范基地和異地辦廠等方式,實現了企
業與農民、科技人員的多方共贏。截至2003年,楊淩的產業龍頭企業在全國30個省市建立
示范點和原料基地1285個,涵蓋了農作物良種、畜牧、苗木花卉、設施農業、生態農業、
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眾多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示范區管委會和兩所大學建設的科技示
范基地共引進國內外名優良種1500多種,累計推廣農業實用技術600余項,推廣面積8000
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裏,培訓農民300多萬人次,每年的對外示范輻射
效益超過100億元。
    產業發展在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示范區而言,產業
的大發展不僅促進了農科教、產學研的緊密結合,而且也促進了示范區步入良性的發展軌
道。

楊淩金土地 科技大市場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n.xinhua.org/200210311/29750.htm

楊淩示範區公眾資訊網
http://61.150.65.252:82/gate/big5/www.ylagri.gov.cn/index.htm

第十六屆中國楊淩農高會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sh.eastday.com/node47874/ylngh/index.html

======================

我們的國庫已經快被國債、健保和不當開發的黑洞吃垮了!

我們還要繼續放任「養債斂財」的惡質文化嗎?

農民要的會不會只是個「保障」?

而我們的農業環境,真的惡化到連「保障」都給不起?

一邊找企業徵稅來拔下鵝毛(拔了毛還養不起的鵝就不要去養!),一邊營造農業優惠;

資本重心自然會由工入農;

比起喪失競爭力,我更不願意看到台灣【失去生命力】!

況且在約僱制氾濫的局勢下,

連高科技產業人才都可能被放「無薪假」!

當人才無法在崗位上貫徹使命,

【維持競爭力】只是一場空話;
比起產業轉型,約僱制毀掉的「保障」、「寄望」,

不是多更多嗎?

正所謂【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

人民對政府的要求並不多,

只不過想求得「安心」、「安定」和「安全」罷了;

倘若連這都沒辦法守護,

我們該怎麼謀生?

不到二十年,楊淩成功了;

下個二十年,台灣剩什麼?

這是一個值得殫精竭慮去鑽研的問題,

也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逃不了的宿命;

然而我們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國際經驗分享連結:

【牛糞傳奇在台灣】席娃:找回亞洲尊重大自然的價值

http://163.20.163.17/i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89&blogId=49

在地經驗分享連結:

中興穀堡:有機稻米

http://berryking.pixnet.net/blog/post/26535874

紅斗笠農社:有機苦瓜

http://www.wretch.cc/blog/hdli2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