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這篇報導無疑是佐證了國語日報之前的社論分析:「托育扣除額 無助提高生育率」(本 來應該張貼在該篇報導下方回應,不過就回應來說,可能會太長了,所以另闢一篇)。不過,就民眾的回應可看出,這項政策卻迎合了一些國人歷來的心態:繳稅是負面的,殊不知稅收越少,對人民的保障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最後政府就淪為「慈善機構」,只能照顧少數弱勢,但這樣的「慈善機構」卻是「沒愛心」,只是迫於無奈要做;國人更加懷疑政府存在之必要)。如果大家生活都很安穩,那也就沒話說,可是,誰預測到未來會如何?有誰之前已經預測到全球金融風暴?不少有錢人家,不也慘兮兮?一次天災、股災,就足以讓多少有錢人損失慘重,甚至垮掉,為何始終學不到這樣的教訓?為何人還能這麼自以為是呢?認為自己有錢就一定可以如何如何呢?這是一個萬物共生共存的世界啊!
其次,設計出這樣政策的官員,不知是要迎合這些人、強化人民長久以來對政府貪腐、效能不張等負面印象,還是因為是研究金融背景出身,所以提出這樣的政策?長遠性何在?政府就可以理所當然少事(因為政府沒錢),又可以迎合某些民心(嘿,我們都讓你們減稅了,政府沒錢了,你們要自己負責!)?
所有常務官真的可以仔細想想,如果任由貧富差距加大、更多人低薪、入貧,政府的責任會越來越少嗎?稅收越減越少,事情還是要做、還是要有政策、政績,最後該怎麼辦呢?現有(或之後越來越少)的稅收要分配給比現在(之後更多)政策,只會砍現有政策的經費吧?!(這不就是目前諸多部門都在做的事情?好聽是整併、精簡,實際上呢?各位應該是很清楚才是)公務員保障制度會例外嗎?當國債提高到一個額度,在沒人敢加稅的情況下,一定會醞釀出一位卡邁隆先生(英國首相;可是右派信仰者);間接促成英國大學學費高漲(因為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補助更少)、公務員制度大砍(5萬多人走上街頭又如何?政府就是沒錢啊!).....
減稅的長遠影響,從眼前看起來樂果(少繳、少掏錢),到10-20年後的苦果(拿到的變少、保障變少、政府能提供的照護更少),你們這些官員可真的想清楚了嗎?各位國人可想清楚了?10-20年後,你們多大年紀了?你們還有多少應變能力?還有多少老本可以吃呢?
俗語說:聰明反被聰明誤,真的是很有道理。奇怪的是,俗語也說,要倒吃甘蔗,先苦後甘的呀!想想,這就是人性的貪,完全看不到、想不到長遠的後果。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體認萬物共生共存的法則,看得清楚、想的長遠,願意一起以北歐民主組合的決策模式,一起為為所有國人的福祉努力!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675925.shtml
稅法修正/幼兒扣除額
家長:少繳稅當然好
【聯合報╱記者雷光涵/台北報導】
2011.10.26 03:20 am
可享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的父母們昨天聽到「幼兒扣除額」通過後說,「能少繳一點稅當然好!」不過是否激勵他們生第二胎或第三胎?「完全無關」。
台北市民謝葉蓉的兒子一歲七個月,她說,如果每年少繳三千元的稅,換算每個月多出兩百五十元可用,「老實說,幫助不大。」半罐嬰兒奶粉都買不到。
但她和其他受訪父母一樣,都感受到政府的心意。「我要生第二胎,不過和這些津貼、福利政策無關」。
新手爸爸洪志瑋和老婆也有計畫要生第二個寶寶,「我們本來就要再生。」兒子才四個月大,他還沒感受到經濟壓力,不過可預期的未來,教育、保母費用需要大筆支出。
已有四個月大兒子的洪志瑋說,有人說養育小孩太花錢、負擔不起,「以我來說,有什麼(經濟)能力,就怎麼養小孩。父母給的愛最重要」。
在貿易公司上班的余慈慧,兒子下個月滿三歲,女兒九個月大。她說,「本來沒有的扣除額,變成有,我覺得很滿足。」但談不上夠用。
她先生正在用半年的育嬰假陪孩子,她說,「請保母其實比少掉這分薪水『划得來』,但父愛是無價的。」她原本便計畫生第三胎,肯定政府的鼓勵生育政策。
至於鼓勵生育,政府還能怎麼做?她和謝葉蓉一樣,不覺得發津貼或減稅是最有效方法,建議設更多公立托育中心。謝葉蓉說,「爸媽苦惱的是,找不到離家近又好的社區保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