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剛好收到教保職業工會寄來的會刊資訊,會刊提到佳羚的文章(小孩自己帶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同育兒論述的競逐),讓我不僅想起週三與從劍橋回來的朋友碰面的事。這位朋友是之前到英國念博士班,在那裡認識的先生,意外地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意思是,本來沒打算生小孩)。因為留學時申請了公費補助,故今年回國來半年是回國服務。本來說好等她忙一段落後大家再約個時間碰面的,不過,因為她婆家就在學校附近,她帶小孩外出逛逛,就順便逛到我們的閱覽室,順便來緬懷一下出國前唸書的地方,剛好我在,也就先小聊了一下。這本來也是沒什麼好記的,但因自己的小孩性格(看到就會忍不住反應、提問)+北歐所學以及因為朋友關係,當下壓抑了些未衝口而出的話,事後又一直掙扎是否下次見面應該跟她說,剛好看到教保職業工會寄來的訊息,我想,不管我是否最後跟她提了,但至少可以分享給可能接受我個人思考模式的朋友們參考,可能因她而嘉惠一些家庭、小孩,這何嘗不是讓她有機會給大家一些回饋?

閒聊的問題不外乎是:帶小孩累嗎?婆婆、媽媽又會幫忙帶嗎?(因為他們都是家庭主婦)還想再生一個嗎?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其他家人的近況等。帶小孩累嗎?她自己是不會說累,只是帶小孩後,自己的時間變得很少(備課、寫部落格、上傳小孩照片等都得等小孩睡著後才能做),常常也會睡不飽(因為小孩都很早起床)。聽到她的回答(帶小孩不會累),我其實是有點訝異,因為我自己幫姊姊帶過、也聽過姊姊們及其他不少人的心得,但仔細一想,她可能是因為太愛她先生以及她先生讚她在帶小孩方面特別突出,故嘴上都不喊累吧?!

有句俗話說,「養兒女方知父母恩」。我姊姊們在有了自己的小孩後,都改變了年輕時對我母親的態度,讓我深刻驗證這句俗語的意義。因此,當朋友說帶小孩不累時,在感到驚訝的同時,我也不免想問(但沒敢問出口就是了):如果不覺得帶小孩累,那怎麼可能會體會自己母親以前帶自己的辛苦呢?因為沒敢問出口,也就無從得知她的答案了(沒敢問出口的原因之一是,以前跟這位朋友相處時,我都是太白目、直言不諱,許多人生現實、人性都赤裸裸地分析給她聽,對從小很少機會接觸這樣的她而言,實在是一大衝擊;在她出國後,我檢討了自己對她的態度與作法,之後決定,對於有些人,是不適宜太過直接告訴他們事情真相,因為可能承受不了,需要用委婉或側面/間接的方式提醒就好)。

由於她有幾個時段必須去上課,因此小孩就必須托家人帶。她婆婆願意幫她帶她出去上課的時段,但若要麻煩她再多幫忙,她婆婆微婉地表示有自己的活動,不希望我朋友增加上課的時數。我問我朋友她婆婆怎麼會這樣說(畢竟是很少機會聚在一起,難得孫子從劍橋回來,應該會希望多帶吧)?她說她的兒子非常活潑好動,有可能因為這個關係。聽到朋友這麼說,我想帶活潑好動的小孩,其實很辛苦,壓力也很大。週末假日,她就帶小孩回娘家住。她爸媽也會幫忙。說她媽媽可能因為太高興有此孫,她常常就像個小孩一樣,跟兒子玩在一起,有一次出外玩,她媽媽很高興地要孫子一邊跑一邊拍照,結果孫子就跌倒,趴在一灘水灘上。為此,我朋友有點擔心她媽媽的照顧方式,偏偏之後會有一週她不得不麻煩她媽媽帶兒子,因為她婆婆要出國去。她提到要給她媽媽相關特訓。

接續就聊到她未來的打算、家人的近況等。她分享了一個重要的心得。她說,她從小到大都是當乖小孩,看到的選擇太少--只有唸書(因她父母都是碩士畢業,一路都是如此要求小孩),因此,她不打算用她父母教育她的模式來教育她的小孩。她說,將來她兒子若打算當農夫、當廚師,她一定會支持他去做的,但會告訴他那條路會很辛苦。我反問她,那她先生會支持嗎?(因為就我所知,她先生的背景跟她差不多,一路唸書、學才藝、念研究所、博士、當醫生等)她說,她先生的看法跟她一樣。

聽完她的心得,我支持她的想法,畢竟這個社會是需要各式各樣的職業才能撐起一個社會的運作。若能有興趣支撐自己的工作,那應該比較能夠平衡工作所帶來的辛苦,且比較不容易被傳統階級觀困住(也就是,認定一定要從事某種職業才是好、高尚等)。同時,也覺得這是她難得之處,因為多數這樣背景出身的小孩,多是不斷地再複製同一套階層的價值觀,而整個社會就是儒家那套階級觀造就各種價值觀偏差與生活/社會的困境。

雖然支持她的理念,但說實話,若她不改變她目前的教法與態度,她是不可能走出她父母那套教育模式的(這也是我沒說出口,也掙扎這是否該說)。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她怕兒子跌倒、受傷,怕她母親幫她帶時可能會出什麼狀況....這是一個母親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但若真的是為這個小孩著想,就是要不怕他跌倒,教他跌倒後站起來;多跌幾次,小孩很快就會知道那是怎麼回事,痛一下,就可以站起來了,之後跌倒了,甚至可能都不會哭,就可以直接站起來。跌倒、受傷,是一個小小孩生命中剛開始且真實的痛苦與困境(因為此刻他還沒什麼要煩惱的),若這樣的痛苦與困境,他能學會面對它、克服它,以後的人生困苦與困境,他絕對縮短情緒感受帶來的困擾、快速地想出解決方法,度過困境的。若能讓小孩從皮肉小傷練習起(也是真正學習讓小小孩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勇於嘗試,面對與克服可能困苦),這才是真正在教育小孩,教他如何面對他以後人生的困境與痛苦,不是嗎?

 

--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以北歐民主組合決策機制,為國人朋友們謀福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