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由於經濟不景氣,出國旅遊的人數減少了,但台灣的觀光景點卻熱了起來。不少國人都發現,原來台灣許多地方也是很好玩、很美。雖然大家看到的都是光鮮亮麗、重新裝飾過的景象,但仍是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消息,因為至少大家開始瞭解一下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希望大家在為該地帶入觀光收入、在欣賞美景、享受美食之餘,能夠下車走走,用「腳」去體會一下當地的環境。試著在各位體力能走的範圍內,看看是否看到任何托兒所、幼稚園、小學、中學?相信我這麼問,大家可能可以猜到我的用意。是的,想借大家出外在台觀光之餘,幫忙稍微深入瞭解一下台灣五都以外鄉鎮小孩的托育環境。若各位能夠幫忙留意一下,五都以外縣市的小孩/家庭,可能因各位多看一眼、多走一下、多問幾個問題,而有不同的命運。在地觀光,不只是走馬看花、表面移動,在地觀光,還可以是兼具人文關懷的紋理交流。
為什麼要大家下車走一走?為什麼要大家幫忙親自感受一下五都以外鄉鎮的地理環境?各位可知道,在五都以外的鄉鎮,托育資源是相當有限的。以我自己出生的小鎮來說,當時只有一所小學(+附幼)、一所中學,但卻是好幾各里的小孩唯一的教育資源。我自己走到小學要15分鐘左右,到中學的距離,騎腳踏車要10-15分鐘。然而,小學同學中,有不少人住在較遠的地區,搭公車至少需要3站,走路至少要40分鐘到一個小時才會到。到了中學,同學中,有同學住更遠,光搭公車就要20分鐘[以上](不含等公車)。
我應該算幸運吧,因為我是在父親搬到鎮上後才出生的,但相對來說,我哥哥、姊姊們,以及堂哥堂姊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哥哥與大姐唸小學時,我父母還住在老家務農。老家距離鎮上多遠呢?至少要走一個小時。老家與鎮上隔著一條溪,從老家走到橋墩至少就要30-40分鐘,中間會經過大型的砂石廠或要繞幽暗的山間小路,走路過橋也需要10-15分鐘,再從橋走到鎮上也要10分鐘左右。由於當時小孩多,上小學時,我父母與伯伯們就讓小孩們成群結伴一起上學。猶記得聽哥哥、姊姊說過,當時他們為了少走些路、減少時間,他們還冒險涉溪呢。後來,與我同年紀的小堂哥就沒這麼幸運了。他都得一大早大老遠的從老家到學校,幸運些時,有家人剛好要到鎮上來,才會順便載他來。
像我老家到鎮上這樣的距離,在中南部應該很常見。雖然現在多有摩托車、汽車,但對務農人家或雙薪家庭來說,相當不便。而這樣的情況,也正是鄉鎮公托關閉所造成的困境。光今年,鄉鎮公托至少關了250家。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部的回應是,已經將一部分因公托關閉無處可托的小孩安置到「就近的」國小附幼。各位可知道?不少教育部口中的「就近」的國小附幼,光騎摩托車都要15分鐘(以上)。相信大家從報導中多少應該知道,像務農人家、雙薪家庭等,接送小孩多落在祖父母身上。而根據交通部的統計,老人家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的比例相當高,但身處天龍國的教育部似乎都只以台北/都會地區的視野來處理事情(可否請交通部發公文給教育部,讓身處天龍國的教育部諸位能夠稍微一下台北市(五都)以外的交通狀況好嗎?)。換句話說,教育部的回應與處置是置這些小孩與老人的安全於不顧。台灣有多少這樣的鄉鎮?台灣有多少小孩與老人是因這樣政策而處在交通意外風險?這些都有待大家在觀光旅遊的同時,幫忙稍微關心、瞭解一下,幫忙這些小孩/家庭/長輩們爭取「平價、近便」的托育資源,讓身處鄉鎮地區的小孩們能夠同樣享有托育的權利。若大家能夠幫這個忙,也等於在幫忙縮減城鄉差距。
麻煩大家了,感謝!
祝福大家 新的一年 諸事吉祥!
---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實踐北歐平等的精神與民主組合的決策模式,共同為所有國人謀福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