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報導中,有些重要的數據,我個人以黑體劃底線的方式強調,希望大家可以正視這個事實。

 

「少子女化」與「高齡化」(見下面報導),對我們未來的老年生活衝擊會很大,因為老年需要有健全的老年福利制度加以支撐,然而,嬰兒出生率如此低,意味著將來這些青壯年除了自己養家活口外,還得負著我們這一輩(根據經建會的估計,到了民國140年,每個青壯年約負擔3-4位老人的費用[http://0rz.tw/f73jI]),這樣不但將可能造成世代之間的對立,進而抹煞了家庭的價值(目前德國有類似的現象;老人享有非常好的福利措施,但部份年輕一代已意識少子化的結果是自己將來可能沒有現在老人的福利,因而生起「我們為什麼要負擔這些老人?」的想法)。

 

----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3/17/p9t6.html

 

更新日期:2007/12/03 14:22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臺北市衛生局今(3)日公佈,95年北市嬰兒出生率統計。衛生局表示,近10年臺北市嬰兒出生率由86年13.5 ‰,降至95年8.1‰,減少5.4個千分點。衛生局指出,嬰兒出生增加的速度已趨緩慢,若與死亡的速度差距又變小,人口成長有限,少子高齡化衝擊難解。

 

根據北市衛生局統計,生育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95年全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平均生育子女數)1.1人,名列「超低生育率」國家,而臺北市95年總生育率亦僅達1.0人。衛生局指出,近十年,臺北市嬰兒出生率除89年(龍年)略為回升外,餘呈逐年下降趨勢,影響所致臺北市14歲以下人口由86年54萬人,逐年遞減至95年43萬人,十年來減幅達19.7%

 

此外,衛生局也指出,北市嬰兒死亡率則由86年6.1 ‰,降至95年3.3 ‰,減少2.8個千分點,降幅不僅低於出生率,兩者間之差距,由86年7.4個千分點,降至95年4.8個千分點,幅度逐年縮小。

 

衛生局指出,以臺北市各行政區資料觀察,近10年嬰兒出生率皆為下降之勢,其中以內湖區降幅最大,由86年15.6 ‰降至95年8.4 ‰,減少7.1個千分點;嬰兒死亡率方面,12個行政區中除北投區較86年增加1.2個千分點外,餘均呈減少之勢,其中以南港區降低5.0個千分點最多。而嬰兒出生率及死亡率兩者間之差距,僅大安區較86年略增0.3個千分點外,餘均呈減少之勢,其中以南港區減少6.2個千分點最多。

 

此外,衛生局也強調,北市已產生「少子高齡化」現象,包括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由86年23萬人,增至95年31萬人,增幅高達30.3%,衛生局指出,這個結果對於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都將有重大影響。

 

與國內主要城市相較,95年臺北市嬰兒出生率8.1‰,低於全國9.0‰、臺北縣8.7‰,略高於高雄市7.8‰;與亞洲主要國家比較,低於香港8.2‰、日本的8.4‰、南韓9.0‰及新加坡10.0‰。嬰兒死亡率方面,95年臺北市為3.3‰,低於全國4.6‰、臺北縣4.7‰及高雄市3.6‰;與亞洲主要國家比較,僅低於南韓6.0‰,高於香港3.0‰、日本的2.8‰及新加坡2.1‰。而嬰兒出生率及死亡率兩者間之差距,臺北市4.8個千分點,高於全國4.4個千分點、臺北縣4.0個千分點及高雄市4.2個千分點;與亞洲主要國家比較,僅高於南韓3.0個千分點,低於香港5.2個千分點、日本5.6個千分點及新加坡7.9個千分點。

 

若依臺北市近10年來嬰兒主要死因分析, 3大主要死因分別為源於周產期之病態、先天性畸形及事故傷害,其死亡人數分別為627人、378人及79人, 3者合計占近10年嬰兒死亡人數1,306人之83.0%。

 

衛生局指出,由於人口為國家基本要素之一,數量、素質及分布等均關係國家之發展與社會之福祉,因此,該局除對設籍臺北市孕婦提供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補助外,並針對符合相關規定之市民,辦理優生保健遺傳性疾病檢查補助,同時於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建立婦女兒童健康營造中心,自胎兒至更老年期規劃執行一系列醫療保健工作,期照護婦女及國家未來主人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