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背景

 

  •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萌芽中的瑞典工運仍在工會和議會民主議題上打轉。

 

  • 不同於德、澳等國,中產階級很小,資本集中於少數富有家族,保守勢力欠整合,不易有俾斯麥主義工人和小農佔大多數,共享貧窮,容易形成solidarity

 

 

跨階級/政黨結盟路線

 

  • 瑞典社會主義陣營不同於其他國家,無須認定布爾喬亞改革主義會引誘勞工擁抱階級敵人[因後者不存在]

 

  • 社民黨老祖父Hjalmar Branting接受執政黨的1898年年金方案,他努力避免「負面社會主義」(即,對於保守陣營採取無效的否決)形象;他認為,即使壞的改革也可以用來為未來的改進鋪路。瑞典社民黨不像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陣營紛紛落入微視社會主義路線的死胡同;它總是尋求全國性的解決方案,因此必須走國會路線[比較今日台灣婦運路線:漸進、全面

 

  • 1920年代,社民黨卡在激進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路線,與立即社會改革的實證路線之間。它以傳統勞工政黨為自我形象,但從來不曾真正執著於考茨基的反跨階級聯盟主張。瑞典社民黨看情況跟自由主義陣營與/或農民合作是必要的、正面的,如此造成了三個非社會主義政黨的長期性分裂

 

 

「人民之家」的出現

 

  •  早在1895年,Branting即已開始倡導「人民政黨」模式。1911社民黨全國大會通過決議,認為社會民主應團結「小老百姓」,包括勞工和農民[傳統社會主義政黨僅著眼於團結勞工]

 

  • 1920年代,國有化論調佔主導地位,但是隨著1928年選舉失敗而銷聲匿跡。此次選舉是社民黨轉為「一般人民的政黨」模式的分水嶺,黨主席韓森提出著名的 folkhems 「人民之家」模式:社會民主國家應該像個家,自然而然形成solidarity,並且本能地實現互助。 「人民之家」傳遞著全國性、跨階級solidarity的形象;事實上,它也是導向建立寬闊的政治結盟的策略路線。它不僅是掌權的先決條件,也是普及模式社會政策的基石[思考:對象的設定是重要的]

 

 

By Gosta Esping-Anderson, 1992: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lle 的頭像
    belle

    北歐─平等─台灣(Scandinavia/the Nordic-Equalitarianism-Taiwan)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