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年以前,農民黨是社民黨政見的強烈反對者,因此兩者在1930年代的結盟帶有很濃的歷史諷刺性;尤其是,就歷史觀之,對於社民黨的成功而言,農民的貢獻不小於勞工。北歐農民主要是農家成員,他們有教育、有組織、有發言能力、曾經積極參與民主化運動。
-
反觀歐陸,勞工運動組成的是都市勞工階級的貧民窟政黨,沒有能力擴大基礎,也因此就沒有需要擱置其意識形態正統(例如對於國有化主張的堅持)。他們沒有能力執政;他們並無法提出可信且可行的政策來因應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時。
-
有兩個因素促使瑞典社民黨穩住其執政權:其一是它建立了紅綠聯盟(勞工與農民的聯盟),推行「人民之家」模式福利政策;其二是它能夠揚棄國有化,並在凱因斯經濟政策的基礎上與企業進行協議。
-
瑞典紅綠聯盟的前提是一種正和協定 :給予農民價格和收入補貼,以交換他們對於社民黨政策的支持,包括擴大預算規模、促進就業、改革福利制度。就那時來看,此改革套案對於社民黨政治而言是歷史性的分水嶺;但其實其原則跟世界其餘地區自由派執政黨的政策並無多大差異。[務實、正和路線必須走長路,其成效也必須以長遠觀之。逐步漸進+方向性,這使瑞典平等主義有紮根與茁壯的可能。]
-
不管如何,福利方案和經濟重建政策成為社民黨的一大政治資產,而在其餘地區卻變成工運的負債。在德國和英國,經濟危機嚴重損及社會安全方案;在瑞典,新的社福方案卻被用來紓解危機,結果使得人們認為社會民主黨=民主政治=經濟繁榮=社會福利。[差別的關鍵在於社福制度是否被構思為與經濟成就並容。這既是數學、邏輯命題,也是意識形態問題。Cf. Mit Rowney(美國麻州州長)的健保改革與意識型態。]
-
此時期的改革遠遠大於以前的布爾喬亞政黨。此「人民之家」套案包含三個元素:破除失業循環的充份就業計畫(此為其重心所在),社會改革計畫,以及農業價格補貼。此套計畫的重點不在其範圍有多廣闊,而在於這項原則:公共就業計畫支付標準工會工資。
By Gosta Esping-Anderson, 1992:劉毓秀評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