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和政治取向的勢力(工會等)容易掌控經濟,而在經濟衰退時期,則會傾向於由市場勢力(企業與資方組織等)掌控經濟。此外,資方對於政府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國家的政治權力結構,以及資方是否能夠有效組織起來。這些因素的發展,導致瑞典的去組合化[勞資兩種力量的消長原則。]

 
  • 去組合化可能導向贊助性的多元主義,即形成政府與某些組織的融合關係或導向壓力團體多元主義,即眾多組織互相爭奪政治注意力。瑞典會朝向哪個方向發展呢?[台灣呢?]底下列舉去組合化的七個主要因素加以說明。

一、瑞典模式的權力架構的崩潰

  • 以往,勞工、農民、企業這三個鮮明的陣營在瑞典政治中形成三足鼎立的關係,這是過去組合主義運作的基礎。今天,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陣營的界線已經模糊了,民間組織內部歧見日益增多,難以解決[比較台灣,並思考對策]

二、共識的衰微

  • 共識民主(consensual democracy)的決策模式,依賴的是所有或大多數政治勢力對於某一解決方案的共同接納,迥異於多數決模式的決策方式。組合主義與共識民主具有互補關係 多數決民主(majority democracy)則是與多元主義pluralism)呈現互補關係多元往往並不導向多數的利益,而會讓少數(卻非弱勢)社經菁英的需求與慾望透過昂貴且狹窄的參選、媒體、學術、遊說等管道,把持決策觀點。多數決與多元主義的結合不利於弱勢,也不一定有利於多數人。唯有靠著共識民主背後的平等參與,才最有利於勞工、女性、兒童、老人等的尊嚴和利益參與式民主+整體成本效益評估=民主組合主義=參與式共識民主,參見Milner, Social Democracy and Rational Choice)。

  • 瑞典共識民主於1970年代開始出現運作障礙,政府政策研議委員會的內部商議被批評為過於秘密,因此被要求公開其文件及與其結論相異的政策方案[顯然有勞方把持的情形]。其後,政策研議委員會的內部意見歧異程度日益增大,透過共識進行決策的瑞典政治模式式微,嚴重衝擊社會民主霸權,避免衝突的瑞典政治文化特質也隨之潰散[共識民主受破壞會影響哪些人的權益?破壞共識民主始作俑者為何?答案都是勞方,原因則是其組織的僵化、拒變。解鈴還須繫鈴人……] 

 

By Michele Micheletti ( 1995), "Repluralization and Resurgence of Swedish Civil Society";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