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曾深入週邊的長輩、朋友們的生命, 我們會發現兩種常見的生命態度,造就了他們今日的狀態:一種,在人生的歷程中,順應著社會價值觀思考、判斷、抉擇;另一種,年輕時就不認同主流價值,意圖反向操作,走出自己的出路。

 

很明顯地,前者很容易在這個社會上獲得該有的rewards:一定的名聲、地位、財富等。相對地,後者因為逆向而行,能真正走出自己出路、肯定自己生命經驗的人,實在少之又少。事實上,如果後者所堅持的方向,不是一時意氣用事,那麼,這樣態度所帶來的主要rewards,自然就不是一般價值觀所預設的那些(但不是說就沒有喔,看當事人追求的目標)。

 

什麼造就了這兩種不同的生命態度?很重要的,當然是從小到大的環境,最親密的,當然就是父母家人,全面的就有學校、師長,甚至是社會媒體。由於我們歷來都有主流價值觀,從內到外的人、環境都無時無刻不在宣導主流價值。小孩與環境的互動結果,決定了她/他接受此價值觀與否(依佛教來說,則還有小孩與生俱來的習氣;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則有基因遺傳)。如果小孩與環境互動良好,她/他很容易會吸收這樣的價值觀,相反地,如果,互動不佳,小孩則不會接受此價值觀,而可能因此被冠上「叛逆」。

 

不知道會不會有父母反應:我們都很努力教啊,怎麼知道她/他就是不聽......之類的?相信一定有。不知道這些父母們一路走來的生命歷程是如何?是一路順著社會價值觀走來呢,還是逆向而行,最後接受了社會的價值觀?還是逆向而行,也已見證自己堅持後的豐碩果實?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小孩是自己所生,一定遺傳了某些自己與partner的某些個性與態度。如果自己與partner都是社會價值觀的奉行者,而小孩卻不接受這套,那麼,有可能,這個小孩屬於「大器」的小孩,需要不同的教法。如果自己與partner都是後者,那麼,小孩不經意中走上自己年輕的路程,也真是無可厚非啊,不是嗎?! 

 

相信後者馬上會反應:「我們就是因為走過那段辛苦(或者痛苦)的經歷,才會希望小孩不要像我們一樣啊......」。沒錯,這是天下父母心。這麼回應的同時,想必也已深刻體會到自己父母輩當時教養自己時的心情與感受了。

 

接著,該想想的是:如果自己父母用這樣的態度教育我們,我們都還是選擇相信自己而逆向,那麼,我們再用父母輩的方式教養逆向行駛的小孩,成效又會如何呢?

 

這個答案,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那麼,該如何是好?不管如何,都值得大家先「回味」自己年輕時的心態。回味後,再來思考該怎麼做,也應該說,唯有自己先回味自己當時的心態,才可能有出路可尋、才可能找出與小孩最好的互動模式。

 

一起來回味一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