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回味後,感受如何?在回味的過程中是否覺得,若是回顧整個歷程,無法這麼清楚地用單一態度予以定義。的確,任何一種態度、個性等,都有其醞釀的過程。回味的用意,也在讓大家再度留意到這個過程。

 

以自己為例,從別人的眼光看來,我是屬於順應社會價值觀的第一種,不過,我自己從頭到尾都很清楚,我其實不在乎那些價值觀;我在乎的是,關心我的人。因為他們,所以即使自己沒有特別的意願,也會努力做一下基本要求。這點,在自己教的小孩身上也可以看到,特別是一些男孩(這部份,還有牽涉到性別差異)。

 

此外,我們會發現,我們大都是從順應社會價值觀出發的。其實,只要大腦功能正常,家庭功能仍發揮作用(亦即能有照顧者在旁),大部分的小孩都會努力順應家人的期望,或多或少做到基本的要求,自然就接受了社會的主流價值。然而,為什麼漸漸地還是會有一種態度勝出呢?這關係到當小孩做不到這些要求時,照顧者的反應與態度,而且這些反應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小孩做不到時,照顧者的反應是了解問題所在、多鼓勵,那麼,小孩下一次一定還會再努力試試看(雖然小孩也還是有惰性)。相對地,如果以苛責的態度對待,有的小孩,基於在乎照顧者,仍會努力一試。不過,有的小孩可能就在這個點上覺得挫折與不被諒解(特別是盡力做的小孩),又若照顧者沒有留意到其情緒反應,並適時的肯定,那麼,不滿的種子開始生根。

 

就舉我自己與我小學很要好的同學音為例。音,是家裏的老大,人長得很秀慧(這是我哥的形容詞)、又有氣質。小時候,我們常玩在一起。由於她爸爸是船員,長年不在家,管教的部份就落到媽媽身上。她媽媽對她的要求很嚴格(可能是老大的關係,雖然是女生),只要她稍稍做不好,就會有責罰。音,常常說她已經盡力做了,可是她媽媽總是認為她沒有,或認為她可以做更好。當她表現很好時,媽媽也認為理所當然,沒有任何獎勵或鼓勵的話語。對比之下,小學時,我父親對我的成績從沒要求過,不過,我考得好時,我爸爸會獎勵我,而且會很開心地跟人家說他女兒如何如何的。

 

後來,升國中,成為關鍵期。由於我們唸的是鄉下國中,一進去是常態分班。不過,雖說是常態分班,大家還是知道哪些班是特別好一些。音與我,都是分到真的常態分班的班級(我們不同班)。為此,音的媽媽很生氣,一直怪她(我叫她跟她媽媽說,學校是常態分班啊,可是,沒有用......)。相較之下,我的家人對於我所在的班級沒有意見;管教我的哥哥(我爸那時已過世)甚至告訴我,只要當黑馬就好(不過,我考不好時,我哥哥會想了解問題在哪就是了)。

 

到了國一下一開學,音剪了個太妹髮型,我想問她為什麼?就去班上找她,她告訴我,以後別再去找她了,她以後不會再跟我說話。從此之後,音放棄了努力順應社會的價值觀,選擇逆向行走,做她自己、走她的路。我呢,雖然在常態班級,由於有家人的支持,加上碰到國文老師的鼓勵,就此與音分道揚鑣......

 

那時,我一直一直希望,我與音能夠角色調換,因為她若碰到我爸爸、我哥哥,那麼,她一定可以表現的比我不知好多少倍......今天一定是個非常出色、又有氣質、又善解人意的靈秀女孩!

 

後來,音,離家出走。有一次,另一位小學同學告訴我,她在報上看到,音因吸食毒品被送感化院的新聞。聽到這兒,實在忍不住痛哭失聲......

 

在小孩時期,照顧者的對待方式與處理小孩達不到要求時的反應,影響何其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