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接觸北歐,就恰巧碰到yuhsiu正在推動保母政策上路。說實話,那時對於此套措施都還只停留在是支持雙薪家庭,讓雙薪父母能夠安心就業,同時,也可透過保母制度,讓國家介入照顧,不致讓幼托高度營利化等,要到後來接觸精神分析後才開始慢慢的瞭解到:照顧者對兒童日後整體發展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幼托制度的支撐,通常照顧者需要等到小孩上幼稚園,才可能慢慢脫手。在小孩上幼稚園前,照顧者對小孩的全面影響至少長達4-5年。如果中國傳統文化「三歲定一生」的觀念仍站得住腳,那麼,無疑地,照顧者對小孩的反應與態度將決定了小孩的一生。

 

讀者若還記得的話,之前曾請各位觀察週邊的朋友、親戚等,看看他們是否也經常重複了他們父母輩的親子關係與生命歷程?就我自己的觀察,是的,包括我自己的家人也是。這點,真的很有趣。有的人不管一路走來多麼討厭父母的態度、教法或作法,最後,經常不自覺地還是踏上了父母的老路子。為什麼呢?

 

相信各位很快可以發現原因何在。因為在小孩成長的關鍵期,小孩所受的影響是相當單一且深刻的--亦即,照顧者的反應與態度。加上,從大腦的功能來說,因照顧者的影響在這關鍵的4-5年間一再重複(LTP),加上,小孩此刻也還未有揀擇區辨的能力,所以幾乎是全盤接收。這些影響自然而然進入小孩長程記憶(海馬)中,一輩子應該都很難忘記(除非是腦傷)。後來的教育與所接觸的人,雖然也可能帶來改變,但是,許多朋友的例子讓我看到的是:處在兩種價值觀的交戰(如果後來的影響夠大的話),最後通常是後來的不敵前面的影響(這並不是絕對,只是就自己觀察到的部分)。為什麼會這樣?只是要好的,就應該吸收啊,不是嗎?是的。這點,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改變習慣(習以為常的價值觀、慣性的思考模式、思考的角度等等),真的是不容易的事!

 

因此,大家可以想見:歷來鼓勵女性在家帶小孩的結果會是如何。女性主義者經常拿這點來攻擊父權,認為父權強化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性別分工,但是若是考慮小孩未來全面的發展,女性主義者鼓勵女性走出傳統性別角色,或是推動北歐的托育制度,無疑地,都可能帶給小孩更多重的影響(而非只是單一照顧者的影響),讓小孩不會因為照顧者的角色出問題或照顧者本身的性格問題等,而就此毀掉一生。

 

另一方面,如果照顧者自己在家帶小孩,那麼,小孩所接受的影響,無疑地,將承繼自己或/與另一半的種種價值觀,包括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態度與作法,甚至是自己不喜歡自己的部份。如果是對自己滿意的父母,當然很樂意將大部分的自己向下傳承;相反地,如果對自己不滿意的父母,那麼,小孩有可能接收了我們自己的愛惡喜好等,日後,也就可能重複我們部份的經歷......至於我們對小孩的期望(亦即,不要重複我們的舊路子,能走出比我們更好的未來)是否能在小孩身上達成?這點,大家想想自己當時對父母的期待是如何反應的,應該就能知道答案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