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實在忍不住問:教育部到底是在辦教育,還是在辦演藝事業?把學校當公司,還得用「無上限」高薪來競爭、招攬人才?學校何來的經費?沒有經費,就只能漲學費,最後就是家長負擔,提 出這樣提案的學者、專家們真的需要想想,到底是在辦教育,還是在栽培「名」星,還是只為自己利益著想?聽取這種意見的教育部,更需要好好想想:自己究竟與 showbiz有何差別?自己的立場何在?難道不知道堂堂的教育部提出這樣的說法時,只會帶動全國教育走向演藝事業(努力出名,出名=有錢)?如果不知道 自己與showbiz有何差別,教育部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還可以省一些公帑。


二來,學術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稅金支出,從事學術研究者,不是本來就該抱持著回饋的心情培育人才嗎?實在不知道有何高姿態,需要以無上限薪資聘請?平時在罵國文課太少的學者、老師,為什麼不跳出來罵這個?這不是間接反應教育某種程度的失敗嗎?只注重專業研究能力,培養出一堆只考慮自身利益不知回饋、缺乏知識份子的風骨與良心的『人才』,助長讀書人的傲慢,這是我們的教育內涵所在嗎?


我們並不是美國,美國的創國精神中有富蘭克林這樣的人物(個人主義=美國精神、致 富=成功)在,但台灣有孔夫子傳下來的傳統(教育人才、所學是要能為大眾謀福利;這不是那些爭取國文課的學者要提倡的傳統嗎?還是只要皮毛,只要有看到幾 堂國文課、國文考高分就好?)、我們開國國父是孫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義,以(國/公)民福祉為考量。在國家的基本精神上,就已經差很多了!如果都搞不 清楚自己身在哪裡,自己的文化,那真的什麼都不用談了!


接著,學術研究或其理念,都需要能落實在全民的生活中,否則只是象牙塔裡的行話。 要落實在生活中,不知道需要多少深耕於社會第一線技術人員的合作與意見,功勞又怎能只算學術研究人員的呢?難道名教授一路走來,只依賴他自己就可以有今日 嗎?他都沒有接受過大眾稅金提供的種種有形、無形的設備嗎?在台灣的文化脈絡下,怎麼想,都不知道這種邏輯怎麼推出來的?還被認為理所當然?


最後,與其花大錢留下一堆無心留在這裡的『人才』,還不如將它投資在培育真正想好好為這個土地努力的人才上,否則,真的是辜負了認真繳稅的公民。


--------------------


為全力留住優秀人才,教育部日前提出大學教授彈性薪資方案,表示名師薪資將無上限。對此,不少學者和私校呼籲教育部應該鬆綁私立大學的學費,而教育部高司長何卓飛也鬆口表示,學費調漲必須由各大學提案、教育部審查,預計今年5月會進一步討論。


教育部將投入約200億元來挽留國內人才,甚至延攬國外名師。這經費包括政府募款、國科會和教育部經費;教育部也表示,已由專家研擬學費調漲細節,漲幅將參照物價指數、辦學成本及校務發展計劃與弱勢生升學機會作為考量。


但是,不少家長團體批評,聘請優秀教師應由國家預算支應,不該因此調漲學費。吳清基則表示,將與政府討論成立專案基金,擬主動跟鴻海、廣達等企業募款,希望一年能募20到30億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25/17/1ze6v.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