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小孩之間的感染力,比一個大人在那裡說個半天有用?舉個例子。自己在教小孩學習英文時,常見的狀況是:只要有一個小孩錯(即使馬上糾正她/他),不少小孩經常會記住說錯那位同學說的說法,卻對老師的說法老是記不住?!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跟小小朋友玩。由於在小小孩眼中,大人是跟他不同的。因此,大人通常都要花時間才可能跟一個小孩建立關係。不過,小孩跟小孩之間,常常都是玩一下,就熟稔起來。甚至小朋友之間還會呼朋引伴,出點子,儼然已經在學習當個小小領導人。


出 主意者想玩某個遊戲,就必須說服其他小朋友願意一起玩。不過,通常出主意的人,出的點子經常都是他自己跟家人或其他大人玩的遊戲,也就是自己是遊戲的最大 贏家。這種遊戲,只要稍微玩一下,其他小朋友們馬上就會發現自己都是處於不利的處境,一會兒,就開始嚷嚷,「我不玩了!我不玩了啦!」、「每次都你贏」、 或者可能就跑去跟家長哭訴,「那個xx都那樣,都不讓我......」(很多父母經常就此勸退小孩別跟那些小孩玩,殊不知這其實是錯失了讓小孩學習的機 會;當然,有時適度需要大人「溫言軟語」地介入一下)。


若是同一個社區的朋友,大概就會記住出點子那位小朋友的作法,下次萬一又碰在一起玩,一定會跟其他小朋友說上次的事情,並要其他小朋友不要跟他玩。


這個時候,如果上次出點子的小朋友還想要跟其他小朋友玩,他一定要學讓步。上次,他贏了。這次,他得讓別人贏。幾次下來,小朋友之間,就會玩出一個規則。違反的人,經常會被其他小朋友聯合唾棄(但也不是太認真的),通常違反者只要道聲歉,大家很快又會玩在一起。


不同玩伴,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應對模式:該讓步到哪,可以堅持到什麼程度,都在這個小小孩的遊戲中學習。隨著玩伴越多,小孩就會開始學習各種不同的應對方式,學習人際交游。


這樣的學習環境,對小孩不是更好?一來,小孩從小就學會團隊合作,可以早早調整「自我」,免得有的小孩自我意識過強(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幾乎每個小孩都很霸道;這不是小孩有問題,而是自我意識形塑的發展階段。如果沒注意、沒好好教,小孩之後會太過自大、自以為是,日後不易與人相處,容易有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


小 孩若是媽媽自己帶,媽媽很容易因為是自己的小孩,在許多情境讓步(特別是小孩利用哭鬧來達到效果;我自己的家人、週邊朋友、路上的情境);即使不讓步,大 人的招數都是先說(小孩通常都聽不下去),說不聽,可能就會教訓(用聲音斥責、動「細條枝」、愛心鞭。權威,在行為管教上,是適度的需要的,但用之不當, 日後也會造成小孩的創傷)。常在家人讓步下的環境長大,小孩大一點進入團體生活時,很容易適應不良,因為他發現別的小朋友、老師都不會讓他(老師為了教小 孩,很多時候都需要堅持),接著就不想上托兒所、幼稚園。各位父母會希望如此嗎?


二來,小孩在小孩間學習溝通、協商(negotiation;這不是當一個主管、領導人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台灣的父母都很重學習,巴不得送小孩早早就開始學「教科書式」的內容,希望日後領先別人。不 過,我自己常常想,這些父母是否知道自己這麼做是將小孩推往「專才」(專業人才)方向(如果小孩也願意配合,可能就是進大企業為企業服務),而非「通 才」(日後有能力領導一方)。各位父母可以回想檯面上這些大企業家(不只台灣),再想想自己到底要培養小孩成為什麼樣的小孩(有的小孩比較合適專才,有的 小孩則是通才;不過,除了天生的因素外,從小到大的環境也影響很大)。


三來,小孩若從小就不同類型的人一起玩、一起學習,小孩的心胸會寬廣些。因為小孩小時,還沒有嚴重的階級觀念,只會從小朋友的觀點看小朋友。再者,不同年齡、階段,跟不同人的玩、學習,都會累積他日後處理人事問題(套一句大人的話語,小孩從小就開始學習「看人」)。簡單說,小孩比較不容易有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


此外,小孩太早學「教科書式」的內容,很容易在國中時就彈性疲倦。自己教過不少小孩都是這樣(對老師來說,也很痛苦;因為他們經常都在課堂上玩手機、講話、睡覺、畫畫...)。從小就被送到雙語幼稚園,到國中,小孩也已經學了四、五年以上的英文(中間受不了可能中斷一、兩年),小孩會覺得累,剛好碰到青春期或/與叛逆期的雙重影響,更無心在課業上。換句話說,在最關鍵的時期,父母與小孩可能為了唸書而破壞親子情感。


最後,小孩日後長大,若碰到困境,不管是心理或經濟的,也比較會往外求援,也就不容易罹患身心疾病(相信大家都聽說過,21世紀人類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憂(燥)鬱症;台灣人還沒有看心理醫生的習慣,更容易因此被忽略)或輕生。


總言之,小孩最好的學習環境,就是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學習。


提供各位父母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