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逛一次書店,了解一下目前流行些什麼。今天有意外的收穫——<<北歐魅力—冰國淬煉的生活競爭力>>

 

僅僅只是瀏覽,就下定決心要買這書。雖然這作者提到的很多觀念其實在毓秀上課時都已提到,

北歐在社會主義的概念下,認為小孩是社會的資產,父母的責任是讓小孩找到適性的發展;如果父母不適任,國家也有完善的制度來照顧小孩,更強化了獨立人格的養成環境。(頁27

儘管我們的文化傳統式微,但它仍支配著我們某些價值觀,以致於一時要改變,其實很難。教改就是一例,沒有吸收好多傳統,不夠了解台灣人民,現在弄得競爭比以前更慘烈、父母與孩子成為這種制度的犧牲者。毓秀他們要推動,就是北歐這種模式,在現階段,一定要從國家下手,督促國家立法保障個人基本的生活與權利——也就是所謂的「去普羅化」、人人升級為中產階級(The Middle class,非布爾喬亞[Bourgeois]),而這端賴國家提供良善的制度才可能全民提昇。

 

每每與別人提到這個,大家都認為很遙遠。說得直接些,大家都在等別人做,等目前的社會自己搖身一變轉化成北歐般的社會。我並不是責怪這些人,畢竟我自己也曾經這麼悲觀過,加上我們的教育從沒教導我們要去參與,沒有教育我們與自己生長環境的密切關係。從我認識、知道在台灣也有這樣的人在努力時,我的心燃起一絲希望,有參與、投入、努力,就有可能改變。正如這作者與他北歐朋友聊天後的心得:「原來,台灣目前面臨的某些挑戰,北歐六、七十年前就碰到了。……北歐今日的魅力,是在有心、有志之士的耕耘下,建立制度、努力實現理想的成果」(頁19)。聽到這個,不心動嗎?我們自己也可以塑造北歐般的環境,不需要老是羨慕外國、不用千里迢迢移民到美國,只為了在盛名底下生活而忍受別人的歧視……。如果我們自己具備一等公民的特質,還需要不斷外移嗎?只怕我們從來都看輕自己,總是被動地需要透過別人、律法來要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