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讓社會充分溝通,形塑公共政策?


陳玉雲


        針對勞團、婦團、幼托團體以及勞委會等反對「用外勞解決少子女化」之政策提案,經建會回應,這只是政策「選項之一」,還「未定案」,「希望能經過社會上充分的溝通與討論,尋求共識」。就經建會的角度,要如何讓社會充分溝通與討論?


        以北歐為例。重大的公共政策提案,都先由一民主組合政策研議委員會負責研議,而後公佈結論報告,提交社會各方討論,或者說辯論,徵詢社會各界的意見,而後進行修改。此委員會分別由「政府部門」,「專家」與「非專家」三方依一定比例組成一「非專家委員會」(lay board)。 值得一提的是,此委員會為一「『非專家』委員會」,亦即「非專家」委員佔一定的比例及代表性。就我國「因應少子女化對策」的例子,「非專家」則需有婦女代 表,家長代表,勞工代表,雇主代表,幼托人員代表等。換句話說,他們相當重視第一線人員/實務面的意見,如此政策的研議、施行與決策,能兼具理想與務實。也由於「非專家」的比例與代表性足夠,因此提交社會討論、徵詢各界意見時,異議也就不多了。


        反 觀目前經建會「因應少子女化對策」的組成成員,都是官方代表。各部會代表所提方案之立論基礎與可行性/效能為何,不得而知,卻要砸下大筆公帑。如此模式的 政策研議與決策,「社會充分的溝通與討論」如何可能呢?北歐作法與成效,已經擺在眼前,就看經建會是否真正有心透過社會充分溝通與討論,形塑公共政策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lle 的頭像
    belle

    北歐─平等─台灣(Scandinavia/the Nordic-Equalitarianism-Taiwan)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