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派與權力共享

 

  • 權力共享對民間組織和政黨而言,各有不同的有趣意涵。自由黨和保守黨通常擺出強烈的意識形態立場挑戰組合主義系統資方組織審慎因應,選擇加入權力的共享,以發揮其政治影響力[如此,瑞典資方捨棄其他國家資方慣用的遊說等方法,而選擇與執政者和勞方面對面溝通。遊說極為昂貴、高層、管道狹窄,對勞方或其餘弱勢陣營非常不利]。農民黨及改名後的中間黨置身於中間位置。

 

政府擴張與民間組織邊緣化

 

  • 社民黨推動擴大政治範疇,使之包含社會權,導致「政府擴張」(McEachern, 1990),成為世界各國中最大的公部門之一,它介入新領域,將民間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協商或權力共享建制化,開創「公共行政的組合主義」(“public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sm,” Rothstein, 1992)。此發展被稱為「強社會」(strong society)和「瑞典模式」

 

  • 其對於民間組織的眾多影響中,最重要的一項可能是所謂的「地方自治化」,即政府將民間組織原先從事的福利服務工作接手過去,交由地方政府去做,導致政府僱員激增,尤其是女性。

 

  • 創設龐大、昂貴的政府部門來處理社會福利問題,是處理福利問題的典型瑞典模式。其背後推手--民間組織--以這個方式重劃政治疆界,如此,民間組織行動變成政府舉措的同義詞,而這也引導人們將政府視為一個服務性組織

 

  • 一項重要的相關發展是民間組織和政府的融合。民間組織的業務一旦被政府接收,它就搖身一變而為政府相關委員會的委員。這種公共行政組合主義出現在許多政府部門,使「強社會」演化成為「好社會」,彷彿人們一時之間相信福利國家可以紓解人生所有難題。

 

  • 福利國家的社福方案使許多民間組織邊緣化,其原有的公共空間現在讓給了福利國家,以及政府和民間組織之間的夥伴關係。地方自治化嚴重衝擊民間組織:

 

  • 政府加稅以因應福利措施,排擠了民間組織的會費和捐款。

 

  • 來自政府的經費對民間組織變得更加重要了。

 

  • 地方自治化意味著民間組織失去接觸社會現實的重要管道,這會削弱來自會員的支持[*]

 

 

By Michele Micheletti ( 1995),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Relations: The Swedish Model"; 劉毓秀評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