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問到:「轉化後的台灣模式會有一個問題是,社會福利的需求者有不少是經濟弱勢族群,可能無法負擔較高的自付額,不知道就這部分有什麼政策或措施可以彌補?」

非常感謝Danny的關心與提問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人的疑問,所以就直接另文回應。不確定Danny指的經濟弱勢族群是針對這一波金融風暴?還是指一般經濟弱勢?


首先,由於我國的福利模式仍是殘補福利,也就是以弱勢優先。所以如果Danny指的是經濟弱勢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政府的政策設計一直以來都以弱勢優先。此外,政府也有輔導就業措施,輔導低收入、中低收入戶就業,協助其脫貧(雖然執行力不足,但一直以來都存在,如何貫徹,可能就是政府需要努力的地方)


加上,自願性的(慈善)團體、宗教團體(也都屬於民間力量)也扮演輔助的角色(要不短期救助,例如慈濟或基督教急難救助協會等,要不就是提供就業培訓與之後的就業媒合,例如婉如基金會培訓「居家坐月子人員」、「居家陪伴人員」、「家事管理人員」、「保母」以及「課後照顧」人員),協助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逐步脫貧、獨立自主。


長期的經濟弱勢,是需要盡力輔導就業。這除了仰賴政府的政策外(這個值得深入再談),也是政府需要仰賴民間力量之所在(但政府不能夠因此逃避責任)。


其次,若 Danny是針對這波金融風暴,那麼,目前的確不少人經濟陷入困境。針對此波風暴,政府與民間組織都不斷提供協助與輔導。政府的擴大內需政策(雖然造橋鋪路後就沒工作,但就短期就業來說,仍是一份穩固的收入),以及提供短期就業機會,都是協助受到此次風暴波及的家庭。


民間力量部份,以上提到的組織(還有更多),也從未停止急難救助,而提供就業培訓計畫的組織,如婉如基金會,扮演培訓、就業媒合、管理的機制,讓結訓人員就業後的薪資,有一定的水準(例如:「結訓後的照顧服務員約7成進入醫療或照護機構,2成居家照護;醫療、護理機構月薪較高,約2萬3000元至3萬2000元、安養機構月薪約2萬5000元至2萬8000元、日間照護機構月薪約2萬1000元至2萬5000元,居家照護時薪約150至200元。」<引自:[新聞]照顧服務員訓練詢問度大增>)。若政府能與婉如基金會等民間組織合作,相信能協助更多弱勢家庭脫貧、脫困。


同時,像毓秀他們一群學者(還有許多其他學者們),也不斷從政策、制度面著手,不斷地努力改善全民的生活(雖然每一步都只是一小步,不過,多年來,也推動相當多政策上路、push某些不合潮流的法案修法)。


至於大家會想到的「從教育著手」,這點,毓秀他們一群人也同時在努力,例如,目前以已滿兩歲的「五甲自治幼兒園」為藍本(這也是轉化北歐模式的自治幼兒園),積極推動社區自治幼兒園,培育新下一代。還有課後照顧,也是從教育下手。透過幼兒教育、學校教育,努力讓弱勢的下一代有機會接受基本的照顧與教育,不致再度淪為弱勢。加上,毓秀等諸多學者們,也積極講學,希望國人的觀念能調整,更多人能投入這樣的志業。


簡言之,不 管短期、長期,不管是從教育、制度、立法、民間組織,毓秀他們一群人都在自己所屬的領域同步進行、努力。他們所示現的民間組織的力量,讓國人了解我們結合起來,也可能如此。當然,民間組織的力量無法取代國家的責任,因此,透過民間力量的結合,能夠push國家善盡其責。這也是民間的力量之一。


不知道這樣是否回答了Danny網友的問題?如果Danny網友或其它網友有任何問題或看法,也歡迎提出。再次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