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貼出自由ECFA評估的報導,有ptt網友提出另一篇報導,聯合報王鳳生老師寫的評論<當經濟模型被政治操作 ... >,來指正自由的報導是非經濟專業所做出的評估,而且是政黨政治操作。仔細一看王老師的評論後,我想提出我自己從王老師文章中看到的幾個點供大家參考


王老師在該報導指出,


近日有媒體解讀遠景基金會委託的「中經院報告」說,ECFA簽署後受益產業就業人數(石化、汽車等)為七十三萬人,受害產業就業人數(電機電子、家具等)為一百六十六萬七千人,兩者差了一倍云云,看了令人啼笑皆非。


這樣的解讀引人錯誤,在於該模型演算的結果中,每個行業受影響幅度不一,但頂多是百分之幾,那怎麼可能一個行業「全體員工」百分之百受益或受害?而以上所引用「受益或受害產業就業人數」,就是各該行業全體就業人數,真是荒唐!


首先就老師的說法「每個行業受影響的幅度不一,頂多是百分之幾」,「百分之幾」的幅度,難道不用換算成受到影響而失業的人數嗎?(還是老師的意思是說,我們就不用管這百分之幾的人了?)遠景版的,應該是已經換算成人數了吧?!


再者,用百分比看,是從「知識學問」來看,冷冰冰的數字,加上又「頂多」百分之幾而已(就老師的說法)。但是,當從「人」的角度來看,看到是多少人失業,而非冷冰冰的數字。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出這樣的差異?


下一句的說法「那怎麼可能一個行業『全體員工』百分之百受益或受害?」,我回頭看 了自由的報導,自由的報導並沒有說那個產業『全體員工』受害或受益」,老師可能只抓著文字不放(就業人數 = 就業人口?!),大做文章?就我讀來,它只指出ECFA帶來的就業機會,能讓石化、汽車業多七十三萬人就業(這是比政府提出的27萬還要多;也是最理想的狀況),但是,相對地,在電機電子、家具業等,因為ECFA帶來的衝擊,可能造成一百六十六萬七千人失業政府宣傳版的只提了可能增加的就業人數,對於可能造成的失業人口數,完全不提)。


接著,老師認為的錯誤二是,遠景的模型條件假設設定免關稅,而這根本不可能:


其引人錯誤之二,在於要引用任何報告,必須先看其模型之假設。遠景基金會的「中經院報告」是假設所有行業(包含農業在內)全部免關稅。實際上有可能這樣嗎?既然不可能這樣,那就要再看別的模型,別的演算,多方比較,才知道真相。


老師只看到模型的不可能,卻忽略了 ECFA架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談降關稅。把關稅設定到零,意味著遠景的模型,已經先把最理想、最美好的狀況(免關稅)run出來,讓大家知 道,ECFA架構下,最好的情況就是這樣。如果免關稅不可能,那麼,意味著簽訂ECFA後,真正失業的人數遠比遠景模型算出來的不知還要高幾倍吧?!


最後,也是請大家一定要看的是,王老師說,這兩種模型都沒錯!只是設定的條件不同。


例如昨天經濟部也公佈了同樣委託中經院所作的評估,在部分受管制農工產品不開放的條件下,從GDP增長到進出口量變化,都和遠景基金會的「中經院報告」不 同。其實兩種模型演算數據都正確,只是假設條件不同,結果也有別,而這需要了解資料取得、經濟體系與產業活動的專家學者做出精確且嚴謹的解讀才有意義。(粗黑為我所加)


最後一句話的後半句(未加黑強調)是值得玩味的,因為那牽涉解讀。一牽涉解讀,就有立場與角度的差別(如我上面第一點指出的)。而且,更有趣的是接下來的一段,很明顯地暗示出遠景版跑出來的模型是對的:


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把還沒開始談判前所做的模型演算當作實際結果,否則就不用談判了。模型演算的目的在於瞭解在不同假設的條件下,在資本和就業市場都做完調整後的中長期,經濟可能如何變動,而後可作為談判時我方應採取立場的可能參考之一。盡信模型不如無模型。(粗黑為我所加)


全文最後一段,老師還真是幫政府/ECFA做了「創造性的模糊」啊!


就政府宣導ECFA來看,從戰略層次其架構絕對有必要更加透明化,甚至可以拿大陸與東協談判完成的架構做為基礎向國人說明,避免發生無謂的猜疑及看圖說 文。至於談判的內容包括貿易、投資、財稅、金融等之談判均屬戰術層次,從賽局的時間次序角度,「得」與「捨」之間的利弊,及對各項產業之正負面衝擊,它是 在「創造性模糊」下,兩岸政府間的協商談判基準。國人不能單方面期待我們的政府一次說清楚何時要簽訂,一次說明白談判的最終結果。


至於誰真正關心人民,誰是在利用政黨惡鬥,就交給眼利的讀者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