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看到這樣的報導,有必要釐清德國的制度,以免錯誤的發放現金或補助政策再度誤導人民,浪費公帑,才學到教訓(也希望記者們在報導時,不是因個人喜好或只是迎合台灣國人的口味,忽略了現實環境差異;抱歉,這裡可能沒說清楚...請不要一直要發錢好嗎?一會要政府發,一會要企業加,在現有的財政、稅制、職場環境中,可行性為何呢?希望大家能更務實些看待與處理問題)。去年五月,Time 在"Baby Gap: Germany's Birth Rate Hits Historic Low" (May. 23, 2010)中,就報導了德國少子女化的原因與因應的政策:
To explain Germany's low reproduction rate, Steffen Kröhnert, a social scientist at the Berlin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oints to a number of factors. Many German women decide not to have children because of poor state-run child-care facilities. Most schools in Germany finish earlier than in other parts of Europe — some as early as 1 p.m. — leaving parents struggling to find and afford sufficient day care. And often women who take up part-time jobs to try to juggle work and family life end up paying a high financial price. "Many German women have to stop work and end their careers if they want to have kids," says Kröhnert.(黑體為我所加)
柏林人口發展中心社會學者Steffen Kröhnert指出,德國生育率低有好幾項原因。許多德國女性因為公營托育設施不足而決定不生小孩。德國大部分的學校都比歐洲早放學--有的甚至下午一點就放學--留給父母自己設法找到可以負擔得起且托育時間充分的托育機構。此外,兼職女性經常得努力在工作與家庭生活取得平衡,落的結果是得支付高額的經濟支出。 Kröhnert說:「許多德國女性,如果想要有小孩,就必須停止工作、結束職業生涯。」
以上引自: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991216,00.html#ixzz1Acdx84ED
而梅克爾女士解決的方式是引進提升:
(1) 新的親職津貼(非傳統鼓勵母親在家帶小孩的母職津貼):這個親職津貼政策意在鼓勵父親育兒。(a new parental allowance for couples that pays a parent who chooses to stay home 67% of his or her income for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ir child is born (with a cap of $2,300 per month). The measure is aimed at encouraging fathers to take a more active role in raising their children and, in that respect, it appears to have paid off. One-in-five fathers now stays home to look after the kids;出處同上,黑體為我所加)
(2) 提高國家補助的托育機構數量 (Merkel's new center-right government has also pledged to expand the number of nursery school places, setting itself the ambitious goal of providing 1-in-three 3 under age 3 with state-funded child care by 2013. 出處同上)[belle按:這裡是政策設計的關鍵!德國是因為托育機構嚴重不足(2009年,德國托育機構所能容納的數量不超過德國幼童的18%),而由國家利用公家閒置空間,補助擴大設置托育機構,這點是不同於台灣的(台灣是營利托育機構高達70%),如在政策設計上沒有注意到此差異,無疑是砸大筆稅金,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符合人民的需求。]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德國因應少子女化的政策主要是師法法國與瑞典/北歐,在"Where Have All the Children Gone?" (2004)紀錄片中(感謝公視提供整片:公共電視 觀點360 第7集 日本單身寄生貴族+小孩不見了?)
,德國就已經在探討少子女化的現象與原因,並以法國與瑞典為模範思考解套;法國與瑞典都是由政府提供托育,兩國差別在於動機:法國是二次大戰後,戴高樂先生認為法國戰敗是的主因是人力不足,決心刺激人口成長,投注經費建立育兒網絡,瑞典/則是要促進兩性平等(belle按:瑞典/北歐制度是一舉兩得,既促進兩性平等又能提高生育率)。
不過,紀錄片後半提到,法國與德國相似,目前的出生率主要也是依賴移民;德國若沒有移民,狀況會更糟)。然而,德國學者分析得很清楚,移民融入的問題,一 直令德國、法國傷腦筋(法國也無法解決,即使讓移民第二代能夠早些學習法語,移民第二代青年失業超過一半)。台灣目前的生育率也依賴外配(如果再不注意, 以後連外配都要搶了),然而,外配的種種問題,需要更多政策才有辦法解決,付出的社會成本更高。
After the guided tour she(Jan Björklund) told journalists that the purpose of her visit in Sweden was to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the Swedish way of combining children’s day care with both parents ability to work.
在導覽參觀後,她(教育部長)告訴記者,此行的目的是要盡可能把瑞典結合托育與雙親就業的方式帶回德國(Belle 按:托育/福利+就業,一體成形,這一直毓秀強調的北歐福利模式的精神所在)。
Ursula von der Leyen described her mission as a consequent continuation of the policy she introduced when she joined the cabinet of Angela Merkel in November of 2005.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Germany’s shrinking birth rates von der Leyen decided it was time to encourage young couples to have children even when both wanted to keep their jobs. Step one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a parental salary in 2007 to compensate for the necessary absence from the working place for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birth of a baby. But there were not enough day care places for children younger than three - in fact, the capacities covered no more than 18 percent of German toddlers. So von der Leyen won support and money to implement what Germans call a crib reform:
Ledyen女士描述她此次的使命是她在2005 年聯合Merkel內閣,引介[瑞典]政策的後續動作。面對德國生育率縮減,雙方都想繼續工作的情況,Leyen女士認為該是鼓勵年輕夫婦生小孩的時機了。她的第一步是在2007引入parental salary(帶薪親職假)以彌補小孩出生的第一年不得不離開職場。不過,三歲以下幼托機構仍然不足--事實上,德國托育機構所能 容納的數量不超過德國幼童的18%。所以,Leyen女士贏得支持與資金來實現德國人稱為幼托改革(crib reform; 暫譯):
The Swedish model of combining day care and pre-school is rated as exemplary....
「瑞典結合托育與學齡前機構堪稱典範。......」
另外,記者問到Leyen女士,如何克服德國男性長久以來認為男性應該出外工作、女性待在家帶小孩的觀念?Leyen女士承認,傳統的兩性分工觀念是歷來的official prejudice。不過,Leyden指出,德國的poll顯示:2/3以上的德國人認為Leyen引進瑞典的模式是正確的方式,也應該朝這個方向。而 且不只是年輕夫婦要這樣的制度,連六十歲的老人家也投票要這樣的制度,因為他們會擔心沒有小孩,也希望能抱孫子女。所以,[引進後]德國的生育率有提高。
接著,記者訪問德國的教育部長(某位男性)關於Leyen女士的作法。該部長認為瑞典的托育制度不只是 day care center(日托中心),同時也併入教育的精神(注意:這並非提早學習課內知識,而是在preschool階段,透過課程設計、老師的啟發,激發小孩的 想像力與學習意願(這些在後半段訪談有提到),讓小孩可以為上學做準備。因此,就教育部長的角度也很支持這樣制度。
簡單說,德國的制度也是來自瑞典/北歐。如此,我們為何要繞一大圈去學德國呢?雖然德國的保守家庭價值與我們接近,但是托育環境與德國大不相同啊(德國並沒有台灣高營利的托育機構,直接由國家利用公家閒置空間,補助設置托育機構)。這點是大家務必要注意的地方,否則即使學了,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更不用說,台灣的職場環境與德國更是不能比。「務實」是北歐在政策設計的重要精神之一,還望國人能夠務實地面對問題。
(以上純屬個人言論)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實踐北歐平等的精神與民主組合的決策模式,為台灣所有國人的福祉奮鬥!
-----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記者曾韋禎/綜合報導〕低生育率已成為全球先進國家趨勢,德國在政府「送錢又給假」且普設托育中心的生育政策鼓勵下,二○一○年比二○○九年同期幾乎多了兩萬個新生兒報到,上漲了三.六%,令德國各界振奮!
各國措施 送錢又給假
各國獎勵生育政策不外乎減稅、現金補貼、健全托育環境等,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發現,減稅是各國最常見的催生措施,但效果最差。直接給予現金補貼效果稍好,但未必能提高生育意願,只有提供完整的幼托服務,才最有效。台灣至今仍以現金補貼作為催生主要政策。
完整幼托 無後顧之憂
法國是最早建立催生政策的國家。法國提供婦女孕期的各項檢查費用及津貼、長達數月的有薪產前假,若家庭收入低於一定水準,還可領孕婦生育津貼;胎兒出生後,直到三足歲前,每月都有幼兒津貼。
三歲到上幼稚園前的幼兒,能免費參加托兒所的幼教課程。法國的總人口數到二○五○年,將從現在的六千五百餘萬人增為七千萬人。
德國則創立「多子加薪」制,只要父母家裡每多一名六歲以下幼兒,就可加薪一成,父母還可為照顧幼兒申請減少工時。德國政府也廣設地區性托兒中心,讓上班族父母無後顧之憂。(請參考Time的報導:德國出生率提高,並非津貼所致,
德出生率 創10年新高
在政策鼓勵下,德國去年出生率成長數字是十年以來最高。令人更驚奇的是,德國生育適齡女性實際上在該年度大量下滑,約減少三十萬名左右,顯示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願意多生了。
日本的父母為照顧幼兒,可以育兒休職、短時間勤務、隔日勤務等方式,申請縮短工時。若企業配合獎勵生育,也可獲租稅優惠。
在台灣,僅公務員婦女享八日有薪產前假;父母雖可領取六成薪育嬰假,合計領取期僅一年,但是提出申請的多是軍公教人員,一般民間企業的員工,則不敢輕易申請。
幼托環境方面,台灣的公立幼托數量失衡已久。相關補助,僅父母皆就業、合計年收入在一百五十萬元以下之家庭,且將二歲以下幼兒交付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者,才可申請每月三千元的保母托育費用補助。
今年起,第三胎以上不設排富條款及就業條件、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弱勢家庭且就讀私立幼托者,每年最高再補助三萬元等。
儘管馬英九總統在選前提出針對育有二歲以下、年收入低於三十萬元的家庭,每位每月給予五千元的育兒津貼政策,至今仍缺乏財力開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9/today-life8.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