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婉如與一些學者、媒體朋友們到瑞典隆德發表論文,順道參訪。在那裡,他們發現小孩在公共場合都很安靜,不會大吵大鬧、乖乖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他們覺得很驚訝,這是怎麼教的?怎麼小孩都可以這麼自律?為什麼可以辦到這樣呢?聽到這個,我自己倒是一點也不覺得驚訝。
反觀台灣,在搭公車、搭捷運時,經常見到「愛?:『媽媽,閉嘴!』」的生活片段,自己姊姊以前也常常是這樣「教」小孩,怎麼跟她、跟小孩說,最後都敵不過她在家裡就是這樣對待小孩(因為就一個寶貝)。更不用說,許多小孩都是阿公阿嬤帶;阿公阿嬤疼、寵孫子女的程度通常都高過於父母。
還有一個更常見的片段,媽媽/阿嬤追著小孩吃飯。小孩跑來跑去,媽媽/阿嬤等就得追著跑,還得半威協半鼓勵,趁機要小孩吞一口,就這樣,一頓飯吃了2個小時都是習以為常。如果是在公眾場合,就是看到小孩跑來跑去,媽媽/阿嬤追著跑。(對比北歐的小孩,規規矩矩坐在桌子前吃飯,大人可以好好吃飯或做自己的事情。)
因為愛小孩,當父母的總是會包容小孩各種看起來沒什麼大錯的言行,總有辦法解釋、稀釋小孩的各種不當言行。不只是父母對小孩,連愛情也是(相信大家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聽到朋友的感情問題,一聽就知道有些真的很有問題,分析給朋友聽,朋友卻仍然會為對方想出一堆理由、藉口;也就是拒絕或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現實)。說實話,這應該是人性吧?!要在愛的過程中,學習理性,本來就是不容易。只是這樣的愛,最後究竟對誰好?
小孩沒了規矩,之後如何可能坐在椅子上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如果說台灣父母這麼看重知識與技能學習成果?如何在團體生活裡與其他人相處?小孩不但會有適應團體生活的困難,老師也難以管教(更多時候是老師要花在處理這些個別情況),同時影響了其他小孩的學習。
生活常規的建立,就是在這幼兒階段。沒了規矩,該靜下來學習時,無法靜下來,小孩在聰明,都是問題多多,令父母、師長傷腦筋(光處理這些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心力呢)。這不就是三歲定一生?
回到北歐。北歐的公共托育制度,因為父母皆就業,小孩經常 1歲後就到托兒所或是保母那兒(他們保母多是帶3-4個小孩)。小孩從小就在團體生活中學習常規、學習與他人相處,學習退讓,學習包涵,學習teamwork,學習該如何跟別人說話等等。如此,小孩不但能夠好好玩樂(因為有一大群伴),而且會有規矩,日後進小學才能夠好好學習。簡單說,北歐透過制度,將理性(第三方的力量)帶入(兩方)妳儂我儂、理性不存的愛中,讓人多少保持點理性。
鑑於台灣父母/祖父母對幼兒的「教育」方式與態度,為了小孩將來著想,引進北歐這套模式是有必要且重要。由於這套制度需要政府承擔責任,必須從政策的層面推動(必須從政府思考的面向提各種優點,ex.創造婦女勞參率等,才可能讓政府願意承擔責任),以致於許多婦女就說,這套制度從頭到尾就只是要婦女就業、讓政府創造婦女勞參率數字等而嗤之以鼻,無法進一步瞭解這套制度是深刻考量婦女、父母/家庭,以及小孩的未來。這實在是可惜,因為損害的不只是自己的發展,還有家庭與小孩。
還望各位婦女/父母為了自己以及小孩的未來,能夠理性且長遠的思考。
---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能夠學習理性思維、理性決策,透過民主組合的決策模式,共同為婦女、父母/家庭,以及小孩的福祉奮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