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96年度第二學期<北歐兩性關係>小組討論的內容,原刊載在北歐觀念劇場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同學們從北歐的理念出發,針對台灣的幼托制度、北歐理念如何轉化為台灣制度及其可能的問題等等,呈現思考角度的差異與階段性的共識。 

 
也歡迎各位參與對話

 

************************

 參與組員:

B95101051  中文二  葉千菁     

B95302241  政治二  曾國展

B95302215  政治二  洪綺君     

B95701112  工管二  袁相元

B94B02059  生技三  陳葦       

B93105036  人類四  林嵐欣

B93603019  農化四  邱凡晟     

B93603044  農化四  陳瑜

  

 

一、   台灣既有的托育文化,往往是由「安親班」或是「補習教育」機構組成,當然亦有全職保母類型。不過台灣家長對於托育的期望,多是希望孩子可以盡早多學習一點東西,像是音樂、美術、珠算、才藝,或是提早接觸各種學科……等等。這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希望自己的小小孩,能透過及早接觸教育,更具競爭力的一種表徵。而增加種種學習項目這樣的內容,往往也代表托育中心在經營上成本的增加。在我們這組中,有人從沒去過這樣的托育處,也有人是去一般的托兒所,甚至有人去了好幾種「才藝導向型幼稚園」,學了許多的才藝。當然在每個人所可以負擔的托育成本,便是大相逕庭,於是便有人開玩笑這是否也為一種M型,也是一種社會結構的分化?透過在起跑點的不同,造成了競爭力的差異。於是,社會結構就這樣一直分化下去,到達不穩定的臨界點。雖然這是玩笑,但也不可謂一思考點。畢竟,在新的托育制度開始推行時,首先面臨的,應就是家長開始質疑──「小孩子在這裡可以學到什麼?」這個問題。

 

二、   托育制度的建立,其實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工作權。女性工作權的確實被保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是托育制度的完整;第二個即是整個社會環境對這樣的制度,是比較友善的態度。

 

三、   為何在對托育政策的討論中,「男性」始終處在消失的狀態。我們不斷地強調女性,但實際上真的掌握政策、權力者,多為男性。若從未將男性納入托育制度內考量,從未想過要「重新教育」男性,那又要如何說服「某程度上是既得利益者的男性」,願意為女性、幼兒建立一個完整、友善的環境?這堂課的名稱有「兩性關係」這一詞,或許可以在這一點上多作討論。

 

四、   臺灣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以及行使好幾個朝代的「科舉制度」影響,對於「孩童」,甚或是「幼兒」,都有很高程度「提前教育」、「一定要贏在起跑點」的現象。目前新的托育制度,是否也有將這一面向考量進去?這牽涉到如何改變家長的態度?以及對於整個社會觀念上的改造。

 

關於解決之道,並沒有一蹴可及的方法,我們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究竟一個社會文化的變化,是透過制度來改變觀念?還是有觀念,才能改變制度?」我們嘗試製作兩個圖來討論改變的可能性:

圖一:我們的社會結構正在改變,高低正在拉開,兩性之間又該如何互動?我們該怎麼樣看待這樣的社會?怎樣對待它?




圖二:制度會影響人的觀念,人會逐漸接受制度隱含的觀念,但觀念也會產生制度,一個沒有觀念的制度是不存在的;而教育是一個社會控制最好的工具,透過教育,我們可以影響整個社會。這三者互相影響,而社會的變遷就在中間的紅心之中,我們能否瞄準這個紅心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