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了,不時還會抱著媽媽說:「媽媽,我好愛妳喔」,不時情緒激動就哭了起來,這樣的小孩,該怎麼教她呢?我沒有答案,只有從自己是小孩的角度思考。


*****


「xx阿姨,我沒有聽清楚,妳可不可以再說一次?」聽著話筒那一頭,稚嫩的聲音,字正腔圓又慢條斯理地要求我重複一次。聽著這樣認真的要求,忍不住放慢講話的速度,希望她聽得懂。


*****


「xx阿姨,妳什麼時候可以來米國玩呢?我們這裡有xx,妳來,我們就會帶妳去xx,我們還會帶妳去xx,那裡有xx......」


*****


聽到我跟她媽媽在講電話,正在練琴的她就衝過來說:「xx阿姨,我彈 "For Alice"給妳聽喔」。可以想像她蹦蹦蹦地衝回鋼琴椅上。一會兒,就聽到她流暢地彈著For Alice.....


*****


昨天聽到她媽媽提到她之前去參加City的Talent show,她彈的就是這首「給愛麗絲」。她母親說,她一進去聽,就聽到小孩彈錯兩小段,她想她已經知道結果。果然,City並沒有寄來任何通知。她就對小 孩說:「這首For Alice,妳已經練習彈了兩年了,我也聽妳彈得很熟練,怎麼還會彈錯?」


小孩回答:「媽媽,沒有關係。還有學校的talent show......」


母親就對她說:「那不一樣啊。City 的talent show是全市,而學校的規模比較小啊......我沒有怪妳,妳只要有do your best就好。」


說完這件事,媽媽就跟我說,小孩自己說對鋼琴有興趣的,因此她決定好好跟鋼琴老師商量該怎麼幫她調整課程。她也考慮是否之後是否還要讓小孩去參加檢定考試。我忍不住說:「是啊,妳應該問問小孩的。」


*****


想起國二的學生C。有一天課後,我留她以及其他幾位同學下來寫作文。一會兒,她就說:「我聽到我媽媽的聲音(她媽媽在外面等著接她,就跟班主任聊起來)。我一聽到她的聲音,我就很緊張,我沒有辦法做什麼事情(從她的表情看得出她很慌張)。」我立刻就把教室的門關上,讓她能夠安心寫完作文。


上星期,我們又寫作文。她跟我說,她忘記帶作文本子。我問她:「為什麼會忘記?」


她回答:「因為我媽媽都會自己拿來看,看完後就忘記放回去。她也沒有告訴我。」


「好吧。那妳就先用單張紙寫。之後再粘上去。」


寫作的過程,她問了我不少單字與表達。我鼓勵她嘗試用自己學過的句子、單字來表達。她就回答說:「我不確定,怕寫錯。」


「寫錯再改正就好啦。」


「可是,我媽一看到滿江紅,她就會說:『怎麼會滿江紅?』」


「妳跟妳媽媽說:『全班大都是這樣啊!』而且有錯、有修改,才會有進步啊,不然要老師做什麼?」


「可是我媽媽會說:『妳難道要跟別人比爛喔』」


一聽到這個,我就決定之後改作文,不想再用紅筆改:「那我以後改作文改用綠筆改好了,或者用鉛筆、藍筆......」


*****


我就跟小孩的媽媽提起這個國二學生的情況,接著,就跟她說:「妳家女兒,應該不是 對曲目不熟,問題可能出在妳。妳讓她覺得很有壓力,以致於她表現失常。依她的敏感度,那小孩應該是知道父母的期望,她也很想努力達到,可是她又沒有這麼有 興趣、又不能說她沒興趣,就可能會有這樣狀況,而她的某些莫名的哭鬧情緒可能也是因為這個...」


母女關係,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一直都是緊張關係。如果弄成這樣,小孩將來碰到困境,她不會想要尋求母親/父母的協助。她可能尋求外援([異性]朋友),或者就此想遠離 ......


分析完,勸說著小孩的母親改變對小孩教育的態度與方法。不要一味要她學一堆才藝(在美國跟在台灣沒兩樣,只要有亞裔母親/家庭,就會有一堆補習班、才藝班,什麼XX梭利,不到三歲就要卡位,要如何如何...,要參加一堆的檢定考試等等...),如果還要她繼續這樣,依照小孩的個性,這次talent show的狀況只會一再重複,之後可能更嚴重。更何況,小孩並不是真心喜歡它,相對於她弟弟,非常喜歡畫畫。小小年紀,就可以一個早上,不停不停地畫。心情好,心情不好,想到什麼就會想去畫。


自己能做的建議是,開始讓小孩學習自己定目標、定努力過程,要能夠放手讓小孩開始 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當然,也不是全部由她決定,畢竟小孩經常表現的很有自信,但是最後結果卻不是那樣。開始讓小孩瞭解,她長大了,開始要學 習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先讓她開始想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中間過程該怎麼做,做父母的從旁提醒一下。譬如說,跟她提醒一下:ㄟ,就我們以前的經驗, 妳可能訂了這樣的目標,會做不到耶。現在這樣定,會不會目標太高?妳知道之前的問題在哪裡?可以想想看嗎?OK. 如果妳還是要訂這樣的目標,那中間過程該怎麼做?......


如果一直讓小孩開始學習自己(半)做決定,開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那麼小孩會更瞭 解自己。透過做決定、定達到目標的過程,她開始思考自己的興趣、能力,自己的優缺點,她對自己會有更清楚的掌握。隨著這樣的練習,小孩日後定的目標,就是 她自己能力所及,她的人生也就不致於因此情緒大起大落。這樣會不會對她比較好?


聊著聊著,小孩的媽媽就提到她跟朋友的互動,她說「她不做自己能力辦不到的事情」。「是啊!就是這個。就是讓妳的小孩開始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


這一切也只是建議。


昨天就看到xx電子報在促銷 Tiger Mom的教育模式(之前就曾看到Time報導過這個)。站在小孩的立場,心裡不禁想要寫出這個。


據這種Tiger Mom的說法,這樣能教育出有成就的數學家、音樂家等等。我想,或許是吧。只是小孩真能都如父母預期的,都能在父母的掌控下嗎?想起系上某位標準很高、很 嚴格的老師自己的陳述,她自己一向都是那樣個性,對學生也是這樣的要求。生了小孩後,她還是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她的小孩,結果她女兒就是完全無法按照這個模 式走,身為母親,只能不斷不斷地調整態度、方法。後來,她在教學生時,就比較能瞭解與體諒某些學生的狀況。


當然,也是有小孩就能夠follow這種模式,辦到父母認為的「有成就」(有名 聲、有地位」)。只是還有一些小孩,之後雖然也很有「成就」,但真實的生活卻是過的很痛苦。想起這學期毓秀開的課,其中一位女詩人:Sylvia Plath就是如此。她早期寫作的來源不脫跟父親、母親的關係。她的父母都從事教職,她對父親的愛恨糾葛,可以見:「 爹地 」(張芬齡‧陳黎譯),她對母親的陳述,呈現在她的自傳小說《鐘瓶》(The Bell Jar)中。其中描寫到母親睡眠時的睡態:「髮捲在頭上閃爍,像一排小小的軍刀」(引自張芬齡的簡介),可以看出她對母親的態度。然而,她寫給母親的信卻是:「你是世上最好的媽媽,我希望能把更多的桂冠舖放在你的腳邊」(出處同上)。


Plath感覺自己的人生就像「活在鐘瓶裡」:「黑暗且停滯如死嬰一般,世界本身就是一場噩夢」,痛苦企圖自殺。種種因素、境遇,後來還是促成了她選擇自殺,當時她還有一小男孩、一小女孩。後來,她的兒子(Nicolas Hughes)也很有成就,是位魚類生物學家,47歲時也走上自殺的命運,上吊自殺(雖然她兒子的自殺,不能全說是家庭生長背景造成的,但其影響應該也不小)


我不知道希望小孩有成就、弄的親子關係緊張,造就了小孩某些命運、人生,甚至影響小孩的下一代(例如那位Tiger Mom就打算用她母親教育她的那套來教她的小孩),是否是各位父母希望的?

 

提供各位父母反思。

 

祝福所有的小孩都能好好長大,安穩過生活,懂得回饋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