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貼的新聞,值得推薦一下。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3999443.shtml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的媒體報導居心,不知是要抨擊我們的教育制度?傷害這個學生?還是只要收視率、新聞點選率就可以不擇手段?連基本的人性考量都喪失,更遑論扭曲整個事件所呈現的問題所在。為了大家以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請大家一起抵制這份媒體!!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學期跟著老師上大學通識課時,老師提到,有一次她跟她先生與朋友(一對夫婦,兩人都是教授級)吃飯。他們知道老師對北歐有研究,就忍不住問老師,北歐他們都不打成績,要怎麼知道哪個學校好壞?學生素質等等?老師就說,因為他們就不是那樣的邏輯啊…..  

        分數可以顯示一個人的人格嗎?如果可以,我們不會有越來越多駭人聽聞的高學歷犯罪事件。此外,分數本身就已經是個標籤,這個標籤經常被用來代表一個人的人格、錢途,成功與否等等,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此外,這個數字迫使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有了比較,就有高下;有了高下,就可能有宰制與壓迫的可能。嚴重一些,有的人為了追求這個,不擇手段,或者,更嚴重的,這個標籤可能從此讓一個小孩看輕自己,而認為自己比別人輕賤,可能盡一步傷害了自己的心靈、身體等。這是我們要的嗎?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就已經殷殷期盼父親節的到來。有點興奮,卻又說不出為什麼,可能是希望對全天下的父親致上最高的敬意吧。

 

        也想起自己的父親,不知道他現在在哪?在做什麼?想起父親,總會有一份愧疚,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也雖然師父說一切都過去了,總還是覺得遺憾……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ease link to: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720/4/hkzx.html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調查顯示,大約10~65%的男人會有「擬婉」現象,我們覺得這是因為國家之間的差異。對西方男性而言,他們可能較東方男性願意談論擬婉現象,而東方男性可能怕被同事或家族所取笑,即使有此現象也都不敢和別人談論,所以在台灣我們不容易聽到男性的懷孕現象。另外,在西方有較高比例的男性可以有產假、育嬰假等福利,但在台灣就顯的稀少了,這也對擬婉現象的普遍性造成差異。

       在法文中有個字Couvade,是指男人的假懷孕現象,意思是破殼而出,有時也譯作同情懷孕。這不單指感覺上的變化,更有生理上的變化。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星期一(6/11)起,一連五天,中國時報有北歐系列專題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6/15 (Fri): http://0rz.tw/fc2Jq http://0rz.tw/612Lh 

6/14 (Thur) :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了解「非專家學者委員會」(lay boards) 在北歐國家政策決定所扮演的角色後,組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Olof Petersson,北歐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自願組織與協會的過剩。幾乎每個領域都有其組織,且多數的公民都參與多個組織(毓秀2005年提供的數據是,北歐人平均參加3個組織),而這些組織漸漸發展成一種影響政治的特殊管道。並且,國家與這些團體之間又互相依賴: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大家有看過之前毓秀所提供的powerpoint,大家常常看到一個所謂「民主組合模式的政策研議委員會」(democratic corporatist commission),這個委員會在政策的決定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其構成份子也相當特別。整個委員會的成立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針對某一議題而召集,有一「調查委員會」(commission of Inquiry),其成員為專家學者,加上一「非專家學者委員會」(lay boards)所組成。更有趣,或者說驚人,的是兩者所佔的比例,分別各約佔三成與七成。相信看到所謂的「非學者專家委員會」,大家的眼睛一定亮了起來。什麼!北歐的政策部份居然是由「非專家學者」委員會所研議與決定,而且這個非專家學者委員會居然還佔了七成左右。沒錯,情況的確是如此。                                                                                                                                                                            

        由於所有的政策都牽涉到理論與實際使用與運作情況,如果決定一個政策的成員清一色都是專家學者,很明顯地,這個政策的理想性遠高於實務可行性;反之,若都是非學者型的專家,亦即實務工作者,決定,想必這個政策可能會因過於考量實踐運作而缺乏高遠與前瞻性。因此,任何政策的決策者應當有這兩者的組合,如果沒有,那麼這個國家難以長治久安。而北歐政策研議的專家學者與非專家學者的37比例很明顯地告訴我們,主導北歐政策的其實是非專家學者。換句話說,北歐人相當務實,他們重實務遠勝於理論,雖重實務,卻也未因此捨棄理論。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歐的福利照顧制度所涵蓋的範圍是從「搖籃到墳墓」(from cradle  to grave),因此少不了老人照顧這一環。加上,少子女化與高齡化是全球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們不妨從瑞典這個高年化最嚴重的國家開始,稍稍了解他們提供了老人們什麼樣的照顧。   

以下的ppt是毓秀(我老師)去年親訪瑞典所更新的資料與照片。

                http://www.badongo.com/file/3132253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