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有看過之前毓秀所提供的powerpoint,大家常常看到一個所謂「民主組合模式的政策研議委員會」(democratic corporatist commission),這個委員會在政策的決定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其構成份子也相當特別。整個委員會的成立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針對某一議題而召集,有一「調查委員會」(commission of Inquiry),其成員為專家學者,加上一「非專家學者委員會」(lay boards)所組成。更有趣,或者說驚人,的是兩者所佔的比例,分別各約佔三成與七成。相信看到所謂的「非學者專家委員會」,大家的眼睛一定亮了起來。什麼!北歐的政策部份居然是由「非專家學者」委員會所研議與決定,而且這個非專家學者委員會居然還佔了七成左右。沒錯,情況的確是如此。                                                                                                                                                                            

        由於所有的政策都牽涉到理論與實際使用與運作情況,如果決定一個政策的成員清一色都是專家學者,很明顯地,這個政策的理想性遠高於實務可行性;反之,若都是非學者型的專家,亦即實務工作者,決定,想必這個政策可能會因過於考量實踐運作而缺乏高遠與前瞻性。因此,任何政策的決策者應當有這兩者的組合,如果沒有,那麼這個國家難以長治久安。而北歐政策研議的專家學者與非專家學者的37比例很明顯地告訴我們,主導北歐政策的其實是非專家學者。換句話說,北歐人相當務實,他們重實務遠勝於理論,雖重實務,卻也未因此捨棄理論。 

 

        看到這兒,一定有人反應:「這怎麼行呢?非專家主導政策的研議,會不會出狀況啊?」有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畢竟受到美國思想長久的洗腦,然而,當我們想到北歐國家的總體表現,很明顯地,這樣的擔心與焦慮其實是多餘。其實,所謂的非專家學者,指的是相關領域的組織代表,透過該組織代表參與此研議委員會,該領域的需求與問題有了發聲的管道。舉之前所要推動的課後照顧來說,此政策的研議委員會的非學者專家成員,至少會包括:家長會的代表若干人、教師組織代表若干人、社區組織相關代表們、學校代表們、社區婦女相關代表們等。透過這些在實際層面運作的代表,針對該議題予以協助調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議解決之道等,由於各有其立場,定會造成利益上的衝突,透過協議或協商的方式,得出一個各方皆可接受的提案,再將此提案回報(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

 

        注意喔,這個民主組合研議的機制是雙向的,可能從上層(中央政府)至下層(各縣市),或是從下層往上延伸,視議題而定,長久實施的結果變成「雙向」民主。

 

        以上是簡略介紹民主組合機制,歡迎批評與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