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青年學生代表羅光中發言稿

 

        (人民的處境)                                           (社會國家的目標)

 06072012_106072012_2  








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前輩大家好,我是台灣大學外文系的羅光中,很榮幸能站在這邊以學生的身份跟各位分享一些看法。

 

前面同學說明了政府能如何以不同的觀點去詮釋所謂的「自由」和「平等」,也一併針對目前的托育政策問題做了一些簡要的分析。而接下來,我想先以一名大學生的身份談談眼中所看到甚至預期的人生。 

 

我們經常看到報章雜誌上寫著薪水跟不上物價、儲蓄跟不上通膨,也經常聽到「青年失業」、「非典型就業盛行」等等各種預示著我們未來負擔的名詞。即便是完全不關心時事的人,多多少少也能親身從餐廳、電費、學費、房租的上漲中發現這股趨勢是不可能阻擋的。 

 

除了物價之外,養育幼兒的成本也在不斷攀升!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及就業狀況調查,2006年,也就是在保母管理及補助制度上路前,保母費用為一萬四千,到了2010年,保母制度上路3年後,保母費用提高到年的一萬五千六百元;即使在政府補助之下,仍然無法阻止保母費用上漲! 

 

於是,誰敢生?至少現在的我是不敢的。如果不久後即將踏入社會、十年內可能就會結婚生子的大學生全部都不敢去想養兒育女,那便代表著改變現有的育兒管道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過去我們曾經看到私立托兒機構不斷調漲費用,以致托育費用爬到了難以承受的高;即使物價平穩甚至下降的時候,這些支出也不會隨之減少,一般收入水準的家庭無力支付,因此只能養一個小孩,或甚至不生,進而導致眼前的低生育率危機。 

 

至於現有公立托育機構,出於種種問題,完全不是私立機構的對手,而在良莠不齊的情況下,無論就兒童發展的長期影響和政府資金運用的效率上,都是無謂的負擔。因此,最後便催生出了這次提出的托育政策概念。 

 

如果跳開個人,從國家整體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則又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舉幾個例子好了。「拼經濟」、「減緩人口老化」、「提昇台灣競爭力」...諸如此類,都是在場各位與政府多年來費盡心思想要改善的目標。然而,且讓我們想像一下二十年後少了年輕人的未來,這些目標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 

 

如果全國大半民眾都沒有辦法負擔育兒支出、沒有人願意生育,那麼減緩老化的目標便不可能達成,少數被生下來的人面臨的則是更大的經濟壓力。如果沒有年輕新血持續補充,那麼產業的競爭力就不可能長期維持,不論管理階層或藍領階級,總有一天都會出現人才斷層。如果已經生下孩子的家庭都必須承擔養育孩子的重責大任而無法消費,那麼各種產業必定會因為顧客消費力的流失而逐漸蕭條。如果台灣未來的經濟演變得如此令人悲觀,那麼包含外資在內的各種投資者,絕對不會願意投注在這裡。 

 

所以即使從國家的大方向去觀察,我們也會面臨必須立即著手規劃未來方向的急迫性。 

 

時間關係,這邊為各位做個小小的結論:第一,不論是為了延續經濟、文化,還是制度,都必須要有下一代來傳承、學習,甚至批評現有的一切。第二,為了有下一代而希望提高生育意願的話,托育制度已經面臨了必須大幅修改的急迫性。第三,我們在此所探討的不僅僅是低收入、原住民、殘障、單親、外配等少數弱勢家庭,而是最高可達年收入一百五十萬,超過台灣家庭總數百分之九十的絕大多數一般中產家庭;換言之,新的托育政策不是弱勢的需求……是全民的需求。 

 

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