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三姊要教訓小孩時,小孩最常對媽媽說的一句話......
==========
哭訴、忍耐了三年,三姊受不了了,準備與姊夫決裂、分手。沒想到,正在打包行李的過程時發現:懷孕了。
她掙扎著,到底是要再給姊夫一個機會,還是回家?
我們家人擅長做的事就是分析。如果繼續這段關係,之後會面臨的種種。小孩可能帶來的轉變?很難意料。如果是要回家,我們也會盡力幫忙養小孩。不管如何,我們都只會支持她的決定。
最後,她選擇留下。
即 使在老大出生後,她也不時打電話回家哭訴。每次,我們只能告訴自家人如何看待事情,也讓她知道,事情會發生,是一個銅板敲不響的;讓她在責怪別人不是、抱 怨時,也能檢討自己(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姊姊以前被保護得很好,大家忍讓她的機會比較多)。因此,老大就是在這種與姊夫關係搖擺不定的情況下出生、長大。 不知道是否因為三姊懷她時的情緒常常不穩定,以至於老大是個非常敏感的小孩、也不太有安全感?
姊姊剛開始管教小孩時,很兇,堅持一定要打,因為有些規矩是一定要豎立的。最開始,也是傷腦筋很久的,就是老大吸吮手指的習慣。她試過各種方法,威脅、打是最常的。不過,無效。後來,弟弟出生,姊姊又要花心力照顧弟弟,老大的習慣就更難改。
姊姊常常會打電話回來跟我聊小孩的情況。就自己所知,就忍不住常常提醒她,小孩會吸吮手指,就某個層面來看,其實是安全感不夠。加上,她是個敏感小孩,隱約知道大人之間有什麼(也曾經用很簡單的話問:「媽媽,你們在吵架嗎?」),只是還無法很清楚地傳達。
其 實,不知道說了多久...直到姊姊自己不斷調整出一套與姊夫相處的模式後,姊姊開始想要改變對老大的態度與教法(最主要也是希望能找出一個模式,幫老大戒 掉那習慣)。她開始去留意:自己是否將對姊夫的情緒移轉到小孩身上(無形地發洩或小事情卻不自覺得大聲責怪)。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觀察,她發現:有時候真 的會。
接著,她開始想要轉變、想與老大交朋友、學習輕聲細語地解釋道理給小孩聽。
有時候,也還是忍不住發火。
後來,她就乾脆跟老大說:「下次媽媽很大聲跟妳說話時,妳要提醒媽媽,要『輕輕說』,這樣媽媽就會輕輕跟妳說。」
老大可能因為之前打罵管教,只會看情況說。反倒是弟弟,只要媽媽大聲管教,不管是對姊姊、或對他。他都會提醒:「媽媽,妳要輕輕說」。
有一次,弟弟跟姊姊吵架(其實是他不對),姊姊在哭。我姊就忍不住大聲問:「弟弟,你怎麼把姊姊弄哭了?你做了什麼事?」弟弟知道自己不對,又碰到我姊姊這麼大聲,就忍不住也大聲起來,編造出一些理由怪他姊姊......
從 弟弟的反應,我姊的語氣馬上緩和下來,輕聲地問他:「弟弟,你需要這麼大聲說嗎?」沒想到,弟弟馬上哭了起來說:「媽媽,那是因為妳沒有輕輕問我啊!我才 會這麼大聲......妳只要輕輕跟我說,我就會聽啊!......(一邊嗚咽、一邊說)妳以後不可以這麼大聲跟我說話,妳要輕輕說......」姊姊馬 上就安撫他,輕輕、慢慢地問他事情緣由,並試著用同理心、分析給他聽,同時也順便安撫老大。
沒想到,長久下來,老大發現弟弟這一招很管用,只要碰到做錯事、可能會被責怪時,就搬出來用...
「媽媽,妳要輕輕說......」
==========
幾個姊姊的例子都讓我深刻感受到,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會影響所照顧的小孩。唯有自己身心健康,小孩才能真正感受到所謂的照顧、也才會合情合理地學習。
補充:以自己姊姊為例可能會讓讀者以為照顧者指的就是媽媽,其實不只,爸爸也是。尤其是一手擔起家庭經濟的男性,獨撐經濟的心理壓力、突然失業,也都足以對家人構成傷害。可參考之前的報導:<中市社會處統計:失業率攀升 兒虐增加兩成>。
一點突來的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