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觀念篇 (1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民間組織的正式評論 commentaryreferral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政策研議委員會之前曾經簡單介紹過,現在則是提供較詳細的介紹。

 

  • 政策研議委員會用以研議政府應以何種行動解決社福問題政府願意以此種方法面對難題,擴展了政治疆界,以涵蓋公民的需求[其意識形態(跨階級合作意識,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對比日後右派政府的不同態度和做法。比較台灣民進黨政府,e.g.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轉型。]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造成瑞典社會民主長年屹立不搖的基本因素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瑞典模式」的公認特徵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社會」(strong society)作為增進個人選擇自由的先決條件個人自由的提升有賴公部門的適度擴張[注意其與英美自由主義的差異]

 

  • Tage Erlander主張, 以集體決定和集體行動的方式處理個人做不到的事務並不會減少人民的自由」。 此原則有賴兩項信念: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典社會民主務實路線將國有化修正,變成受社會控制的市場經濟。此社會控制有四個面向:

 

  • 第一,將市場運作的條件平等化。市場回應供需,供需型態則是取決於所得與財產的分配;所得分配若有偏差,市場就會趨向提供奢侈品,因而排擠必需用品的提供。藉著累進稅、社福政策、團結工資等手段,將所得和財產分配導向較為平等主義的方向,社民黨得以徵用市場來滿足人生基本需求。此策略不在廢除或強力管制市場,而在重塑市場的背景條件,以影響人們投入市場的資源內容[產品種類等,例如,生產豪華跑車或優質輪椅的差別]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民之家」

 

  • 對於融合、充分參與和共識的強調,自然而然導向社會民主的第二個中心主題,即「人民之家」。根據韓森的詮釋,「家的基礎是一起(togetherness)與共同情感。在一個好家庭 沒有人歧視其他人,沒有人佔其他人的便宜,強者也不會欺壓弱者,平等、關愛、合作、助人得以被實踐放諸人民和公民的大家庭,這意味的是將人們區分為優勢/弱勢、有權/無權、貧窮/富有的所有社經障礙的破除」。[因而能有「國人有通財之義」的賦稅與社會制度。但應注意北歐人也強調個人主義,融合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是瑞典社會民主的首要概念,所追求的不僅是政治的民主,還包括致力於創造一個讓勞工和一般受雇者平等參與建構、統御社會的國家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民主意識型態有五大主題:

 

  • 整合性民主(integrative democracy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激烈意識形態之爭掩蓋了另一項更具重要性的政策發展,即是1960年代晚期以降,福利服務之成為主要的就業政策。此一趨勢之源頭為1960年代社會政策論辯中的兩大議題:女性社會處境的改善,以及社會服務提供量和質的提升。這兩大議題匯流於醫療服務、教育和福利服務量的暴增中。[公部門擴增與連帶的女性就業率提升的效果是正面的,無論對女性、家庭、男性、社會/國家而言。]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工會再度主動出擊,其靈感來源為Ernst Wigforss1923年提出的舊口號:「民主不能止步於工廠門口。」LO想要藉著產業與經濟民主的改革來正面挑戰企業主特權的神聖性,以此轉換再分配之戰的戰場。此一轉換標示著社會民主的一個大膽新紀元的來臨。[產業民主(共決)將會被證明為成功的路線,而經濟民主則否,why?正統馬克思路線或邏輯架構有何問題?]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從平等的面向觀之,問題更大。一方面,代表藍領勞工的LO,新左派,以及女性,都起來要求促進所得平等。另一方面,較優勢的勞工(尤其是金屬業[男性]勞工)和新中產階級卻越來越抗拒過多的平等舉措。瑞典的新中產階級福利國家依然堅持普及的原則,保障高品質的社會權利,一方面滿足中產品味,另一方面使勞工去普羅化。然而,這些特質卻阻礙了所得再分配[由於集體消費吃掉太多預算。思考:長期利弊如何?]。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效率的難題

 

  • 1960年代,瑞典社民黨在中產階級選民的支持度上有所突破,同時,傳統藍領勞工的支持度也毫不消退。如此顯示的是正和策略的最大效益,同時,輿論也支持福利國家的另一波擴張。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新福利國家成為抗貧的最有效手段。基礎年金加上ATP年金,使所有人都能得到平均所得50%以上的月退金,以致1980年代瑞典沒有貧窮老人。相較之下,沒有第二胎所得相關年金的英國,有21%老人生活在貧窮線底下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社民黨此階段的態度是:階級結構的變遷並不造成什麼難題,種種因素將匯集導致「中產階級社會民主化」。循此「普羅化」基調,社民黨相信其對於勞工階級的舊訴求,也可以用在白領選民身上。

 

  • 新興中產階級迅速工會化,形成獨立於LO之外的一些自主聯盟(瑞典專業受雇者聯盟TCO,瑞典專業者協會聯盟SACO)。為了保住執政權,社民黨必須跟這些新興勢力結盟,因而捲入後者提出的「第二胎年金」ATP年金(即,於以稅金支應的基礎年金之外,另以雇主社福捐之方式,給予受雇者所得相關之第二層年金)之議,醞釀一種新的平等/團結/效率概念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背景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Gustave Mőller是社會民主模式社會福利國家的建築師,他於1928年大選政見宣言中提出: 「國家不應自滿於做一個值夜國家,也要做一個福利國家」,此福利國家「有義務保障人民的全方位福祉」。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盟路線與務實主義

 

  • 1930年以前,農民黨是社民黨政見的強烈反對者,因此兩者在1930年代的結盟帶有很濃的歷史諷刺性;尤其是,就歷史觀之,對於社民黨的成功而言,農民的貢獻不小於勞工。北歐農民主要是農家成員,他們有教育、有組織、有發言能力、曾經積極參與民主化運動。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背景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